行御史台


   ◎ [an official who administers good or evil of other officials in Yuan Dynasty] 元朝中央设御史台,掌纠查百官善恶、政治得失。各重要地区设行御史台,以监察诸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íng yù shǐ tái
成语简拼 xyst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 [an official who administers good or evil of other officials in Yuan Dynasty] 元朝中央设御史台,掌纠查百官善恶、政治得失。各重要地区设行御史台,以监察诸省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行列:字里~间。罗列成~。 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二,你~几? 步行的阵列。 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泪下两~。 某些营业所:银~。花~。商行。 行业:同~。各~各业。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棉袄。~几针。

走:~走。步~。旅~。~踪。~百里者半九十。~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远自迩。 出外时用的:~装。~箧。~李。 流通,传递:~销。风~一时。 从事:进~。 流动性的,临时性的:~商。~营。 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径。品~。言~。操~。~成于思。 实际地做:~礼。~医。~文。 可以:不学习不~。 能干:你真~。 将要:~将毕业。 古代指物质的基本元素:五~(“金”、“木”、“水”、“火”、“土”)。 古诗的一种体裁:长歌~。 汉字字体的一种:~书。 姓。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通~。断代~。近代~。世界~。文学~。~诗。~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坛。~评。~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不绝书。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内~。 古代官职:刺~。御~。 姓。

〔天~〕①山名,在中国浙江省;②地名,在中国浙江省。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行』

《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庚切,𠀤音蘅。 《說文》人之步趨也。 《類篇》从彳从亍。 《韻會》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爲行者也。 《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 《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  又《廣韻》適也,往也,去也。  又《增韻》路也。 《禮·月令》孟冬,其祀行。 《註》行,在廟門外之西,爲軷壤,高二寸,廣五寸,輪四尺,設主軷上。  又道也。 《晉語》下有直言,臣之行也。  又五行。 《書·洪範》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𨻰其五行。 《韻會》五行,運于天地閒,未嘗停息,故名。  又行人,官名。 《廣韻》周有大行之官。 《論語》行人子羽修飾之。  又語也。 《爾雅·釋詁》行,言也。 《註》今江東通謂語爲行。  又歌行。 《前漢·司馬相如傳》爲鼓一再行。 《師古曰》行謂引,古樂府長歌行,短歌行,此其義也。  又《唐書·韓琬傳》器不行窳。 《音義》不牢曰行,苦惡曰窳。  又《廣韻》下孟切,胻去聲。 《玉篇》行,迹也。 《周禮·地官·師氏》敏德以爲行本。 《註》德行內外,在心爲德,施之爲行。  又姓。 《後漢·光武紀》隗囂遣將行巡𡨥扶風。 《註》行,姓。巡,名。漢行祐爲趙相。  又《集韻》寒岡切,音杭。 《類篇》列也。 《左傳·隱十一年》鄭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雞。 《註》百人爲卒,二十五人爲行。行亦卒之行列。 《吳語》吳王陳士卒百人以爲徹行百行。 《註》以百人通爲一行,百行爲萬人,謂之方𨻰。  又中行,複姓。 《通志·氏族略》中行氏,晉公族隰叔之後也,漢文時有宦者中行說。  又太行,山名。 《書·禹貢》太行、恆山,至于碣石。 《註》太行在河內山陽縣西。  又《廣韻》戸浪切,音笐。次第也。  又輩行也。 《杜甫詩》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郞丈人行。  又《韻會》行行,剛健貌。 《論語》子路行行如也。  又《類篇》下朗切,音沆。義同。  又《韻補》叶先韻。 《焦氏·易林》缺破不完,殘祭側偏。公孫幽遏,跛踦後行。  又《集韻》乎監切,音嗛。與銜同。

『御』

《唐韻》《集韻》《類篇》牛據切《韻會》《正韻》魚據切,𠀤音禦。 《說文》使馬也。 《徐鍇曰》卸解車馬也。从彳从卸,皆御者之職。 《詩·小雅》徒御不驚。  又《正韻》統也。 《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  又《韻會》凡天子所止曰御。前曰御前,書曰御書,服曰御服,皆取統御四海之內。 《蔡邕·獨斷》御者,進也。凡衣服加於身,飮食適於口,妃妾接於寢皆曰御。 《釋名》御,語也。尊者將有所欲,先語之也。亦言職𤰞,尊者有所勤御,如御牛馬然也。 《禮·王制》千里之內以爲御。 《註》御謂衣食。 《疏》御是進御所須,故爲衣食。  又《廣韻》侍也,進也。 《詩·小雅》飮御諸友。 《傳》御,進也。 《箋》御,侍也。吉甫遠從鎬地來,飮之酒,使諸友侍之。  又《正韻》勸侑也。 《禮·曲禮》御食于君。 《註》勸侑曰御。  又主也。 《禮·曲禮》問大夫之子,長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 《註》御猶主也。 《疏》謂主事也。  又禦也。 《詩·邶風》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又傅御,日御,御史,𠀤官名。 《詩·大雅》王命傅御,遷其私人《箋》傅御貳王治事,謂冢宰也。 《左傳·桓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 《註》日官,日御,典曆數者。 《前漢·百官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秩千石,有繡衣直指。 《後漢·百官志》侍御史掌察舉非法,受公卿郡吏奏事,有違失,劾舉之。凡郊廟朝會,則二人監威儀,有違失,則劾奏。  又女官。 《周禮·天官·女御》掌御敘于王之燕寢。 《周語》內官不過九御。  又姓。 《正字通》周有御鞅。  又《類篇》偶舉切,馭上聲。止也。 《左傳·襄四年》季孫不御。 《註》御,止也。 《釋文》御,魚呂反。  又魯邑名。 《左傳·襄二十二年》雨過御叔,御叔在其邑。 《註》御叔,魯御邑大夫。 《釋文》御,魚呂反。  又御龍,複姓。 《史記·夏本紀》劉累學擾龍,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  又《集韻》魚駕切,牙去聲。相迎也。 《詩·召南》百兩御之。 《箋》御,迎也。 《禮·曲禮》君命召,雖賤人,大夫士必自御之。 《集韻》或作迓。 《集韻》牛據切《韻會》《正韻》魚據切,𠀤音禦。扞也,拒也。 《易·蒙卦》利禦𡨥。 《註》爲之扞禦,則物咸附之。 《左傳·隱九年》北戎侵鄭,鄭伯禦之。  又止也。 《易·繫辭》以言乎遠,則不禦。 《疏》謂無所止息也。 《左傳·昭十六年》孔張後至,立於客閒,執政禦之。 《註》禦,止也。  又《廣韻》魚巨切《集韻》偶舉切《韻會》魚許切《正韻》偶許切,𠀤音語。義同。  又《說文》祀也。  又古通御。 《詩·邶風》亦以御冬。 《毛傳》御,禦也。 亦通語。 《史記·東越傳》禦兒侯。 《正義》禦,今作語。  又《韻會》禦亦作圄,守之也。 亦作圉。 《前漢·王莽傳》不畏强圉。  又《莊子·繕性篇》其來不可圉。○按《說文》圄,守也。圉,令圉也。禦,祀也。今文圄爲囹圄字,圉爲牧圉字,禦爲守禦字,相承久矣,而禦祀義不復見。

『史』

《唐韻》疎士切《集韻》《韻會》爽士切《正韻》師止切,𠀤音使。 《說文》記事者也。 《玉篇》掌書之官也。 《世本》黃帝始立史官,倉頡沮誦居其職。 《書·立政》周公若曰:太史司𡨥蘇公,式敬爾繇獄,以長我王國。 《詩·小雅》旣立之監,或佐之史。 《禮·曲禮》史載筆,士載言。  又《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又《周禮·天官·宰夫》八職,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書以贊治。○按《周禮》凡官屬皆有府史。  又《周禮·天官》女史掌王后之禮職。 《春官》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王之八枋之灋,外史掌書外令。  又御史,長史,刺史,𠀤漢官名。  又太史,九河之一。 《爾雅·釋水》太史。 《疏》李巡云:禹大使徒衆,通其水道,故曰太史。  又姓。 《廣韻》周卿,史佚之後,出建康。  又《廣韻》漢複姓,五氏:世本衞有史朝朱駒,漢書藝文志有靑史氏著書,又有新豐令王史音,吳有東萊太守太史慈,晉有東萊侯史光。  又叶疎土切。 《易林》重黎祖後,司馬大史。陵氏之災,罹宮悲苦。 《說文》本作㕜。从又持中。中,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