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坏。衣服破烂,鞋子穿孔。形容贫穷。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君将掘君之偶钱,发君之庾粟以补士,则衣弊履穿而不赡耳。”
衣服破败,鞋子穿孔。形容贫穷。汉 刘向《说苑.善说》:“君将掘君之偶钱,发君之庾粟以补士,则衣弊履穿而不赡耳。”亦作“衣敝履空”。《汉书.鲍宣传》:“唐尊衣敝履空,以瓦器饮食,又以历遗公卿,被虚伪名。”颜师古注:“著敝衣蹑空履也。空,穿也。” 并列 弊,坏。履,鞋。衣服破了,鞋子磨穿了。《庄子·山木》:“~,贫也。”△贬义。用于形容人穷困之甚。→衣沫蓝缕 衣衫褴褛 ?衣冠楚楚 衣冠济济 衣妆楚楚 服饰都丽。也作“衣弊履空”。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服。~着(zhuó)。~冠。~架。~锦还(huān)乡。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糖~。肠~。 姓。
欺蒙人的坏事:作~。营私舞~。 害处,与“利”相对:~病。~端。~害。~政。利~。兴利除~。 败,疲困。 古同“蔽”,隐蔽。
鞋:西装革~。削足适~。 践踩,走过:~历(a.个人的经历;b.记载履历的文件)。~任。~险如夷(走在险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处险境而不畏惧,又喻安全地度过险境)。如~薄冰(身临其境)。 步伐:步~维艰。 执行,实行:~行。~约。 〔~带〕在拖拉机、坦克车等的车轮上围绕的钢质链带。 指领土:“赐我先君~”。
破,透:~透。揭~。~窬(钻洞和爬墙,指盗贼)。~凿。 通过,连通:~过。~行(xíng )。 着(zhuó)衣服鞋袜:~衣。~鞋。
《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希切,音依。 《說文》上曰衣,下曰裳。 《世本》胡曹作衣。黃帝時人。 《白虎通》衣者,隱也。 《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 《玉篇》所以形軀依也。 《類篇》象覆二人之形。 《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禮·玉藻》衣,正色。裳,閒色。 《傅𤣥·衣銘》衣服從其儀,君子德也。衣以飾外,德以飾內。 又絲衣,祭服也。 《詩·周額》絲衣其紑。 又《博雅》寢衣,衾,𩏩服也。 又《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又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閒施一襠,以養心也。 又面衣。 《晉書·惠帝紀》尚書高光進面衣。 又耳衣。 《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 又綴衣,掌衣服官名。 《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又白衣,未仕之稱。 《後漢·崔駰傳》憲諫以爲不宜與白衣會。 又牛衣,編亂麻爲之。卽今俗呼爲龍具者。 《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又垣衣,苔也。 《王融詩》垣衣不可裳。 又姓。 《通志·氏族略》見《姓苑》。 《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又人名。 《高士傳》被衣,堯時人。蒲衣,舜時人。 又靑衣,地名。 《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 《註》今爲臨卭。 又借服膺意。 《書·康誥》紹聞衣德言。 又《唐韻》於旣切,讀去聲。服之也。 《玉篇》以衣被人也。 《增韻》著衣也。 《晏子·雜下篇》衣十升之布。 《前漢·東方朔傳》身衣弋綈。 又《韻補》於斤切。齊人言衣聲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謂歟。 一作㐆。 《通志·六書略》卽衣字,从向、身。
『弊』《廣韻》《集韻》《韻會》𠀤毗祭切,音幣。與𡚁同。 《廣韻》惡也。 《前漢·元帝紀》重以周秦之弊。 又《廣韻》困也。 《後漢·耿弇傳》軍士疲弊。 又《玉篇》壞也,敗也。 《史記·倉公傳》脈法曰:不平不鼓形弊。 《揚雄·逐貧賦》禮薄義弊。 又《玉篇》頓仆也。 《周禮·天官·獸人》及弊田,令禽註于虞中。 《註》弊,仆也。 又弊弊,經營貌。 《莊子·逍遙遊》弊弊然以天下爲事。 又《集韻》《韻會》𠀤必袂切,音𡚁。 《集韻》斷也。 《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灋治官府。八曰官計,以弊邦治。 《註》弊,斷也,所以斷羣吏之治。 又《韻補》筆別切,音鼈。 《淮南子·俶眞訓》不與物相弊摋。 《註》弊摋,猶雜揉也。
『履』《廣韻》力几切《集韻》《韻會》兩几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里。 《說文》足所依也。本作𡳐,今作履。 《爾雅·釋言》履,禮也。 《註》禮可以履行也。 《釋名》履,飾足以爲禮也。 《字書》草曰屝,麻曰屨,皮曰履,黃帝臣於則造。 又踐也。 《易·坤卦》履霜堅冰至。 《詩·齊風》履我卽兮。 《註》躡我之跡,而相就也。 又《左傳·僖四年》賜我先君履。 《註》謂所踐履之界也。 又以履加足亦曰履。 《史記·留侯世家》良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又祿也。 《詩·周南》福履綏之。 《註》履,祿。綏,安也。 又姓,見《姓苑》。
『穿』《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昌緣切,音川。 《說文》通也,穴也。 《詩·召南》誰謂䑕無牙,何以穿我屋。 《前漢·食貨志》彭吳穿穢貊,朝鮮置滄海郡。 《註》本皆荒梗,始開通之,故言穿。 又《增韻》委曲入也,鑽也,鑿也。 《前漢·溝洫志》穿渠漑田。 又《廣韻》孔也。 《史記·鄧通傳》孝文夢欲上天,有一黃頭郞從後推之,上顧見其衣裻帶後穿。 《後漢·耿恭傳》衣屨穿決。 又國名。 《爾雅·釋地八狄疏》六曰穿胷。 又《本草》百穿,蜂房也。 又《拾遺記》江東謂正月二十日爲天穿日,用紅縷繫餅置屋上,謂之補天穿。 又《廣韻》尺絹切《集韻》《韻會》《正韻》樞絹切,𠀤音釧。貫也。 《前漢·司馬遷傳》貫穿經傳。 又叶樞倫切,音春。 《揚雄·長楊賦》逮至聖文,隨風乗流,方垂意於至寧,躬服節儉,綈衣不敝,革鞜不穿,大厦不居,木器無文。 《註》寧,讀近寅。穿,樞倫切。 又《韻會小補》於權切,音淵。火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