衮衣绣裳


   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形容衣着华丽奢华。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ǔn yī xiù cháng
成语注音 ㄍㄨㄣˇ 一 ㄒ一ㄡˋ ㄔㄤˊ
成语简拼 gyxc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衮衣綉裳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形容衣着华丽奢华。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诗经·豳风·九罭》:“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成语典故

《诗经?豳风·九罭》:“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古代君王等的礼服:~服。~衣。~冕。华~(色彩绚丽的官服)。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服。~着(zhuó)。~冠。~架。~锦还(huān)乡。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糖~。肠~。 姓。

用丝线等在绸和布上缀成花纹或文字:~字。~花。刺~。 绣成的物品:粤~。苏~。湘~。锦~山河。锦心~口(形容文思、词藻都优美、华丽)。

〔~~〕光明。 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

〔衣~〕衣服。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衮』

《唐韻》《集韻》𠀤古本切,音滚。天子服也。 《正韻》龍衣法服也。 《說文》天子享先王,卷龍繡于下幅,一龍蟠阿上向。 《詩·豳風》我覯之子,袞衣繡裳。 《周禮·天官·司服》享先王,則袞冕。 《註》兗,龍衣也。 《儀禮·覲禮》天子袞冕負斧扆。 《註》袞衣者,裨之上也。  又與卷通。 《禮·王制》三公一命卷。 《註》卷,俗讀也,其通則曰袞。  又袞袞。 《晉書·王戎傳》裴頠論前言往行,袞袞可聽。  又《韻會》亦作裷。 《荀子·富國篇》天子袾裷衣冕。 與袞同。 《篇海》與衮同。○按《說文》衮,从衣公聲。 《廣韻》《集韻》𠀤作衮。《干祿字書》以袞爲正,以衮爲通。今依《說文》。

『衣』

《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希切,音依。 《說文》上曰衣,下曰裳。 《世本》胡曹作衣。黃帝時人。 《白虎通》衣者,隱也。 《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 《玉篇》所以形軀依也。 《類篇》象覆二人之形。 《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禮·玉藻》衣,正色。裳,閒色。 《傅𤣥·衣銘》衣服從其儀,君子德也。衣以飾外,德以飾內。  又絲衣,祭服也。 《詩·周額》絲衣其紑。  又《博雅》寢衣,衾,𩏩服也。  又《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又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閒施一襠,以養心也。  又面衣。 《晉書·惠帝紀》尚書高光進面衣。  又耳衣。 《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  又綴衣,掌衣服官名。 《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又白衣,未仕之稱。 《後漢·崔駰傳》憲諫以爲不宜與白衣會。  又牛衣,編亂麻爲之。卽今俗呼爲龍具者。 《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又垣衣,苔也。 《王融詩》垣衣不可裳。  又姓。 《通志·氏族略》見《姓苑》。 《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又人名。 《高士傳》被衣,堯時人。蒲衣,舜時人。  又靑衣,地名。 《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 《註》今爲臨卭。  又借服膺意。 《書·康誥》紹聞衣德言。  又《唐韻》於旣切,讀去聲。服之也。 《玉篇》以衣被人也。 《增韻》著衣也。 《晏子·雜下篇》衣十升之布。 《前漢·東方朔傳》身衣弋綈。  又《韻補》於斤切。齊人言衣聲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謂歟。 一作㐆。 《通志·六書略》卽衣字,从向、身。

『裳』

《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正韻》陳羊切,𠀤音常。 《說文》下帬也。 《釋名》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詩·邶風》綠衣黃裳。 《禮·曲禮》暑無褰裳。 《揚子·方言》惜乎衣未成而轉爲裳也。 《集韻》本作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