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
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未及期年,擢置周行,遽参法从,省躬无有,被宠若惊。”
谓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宋 苏轼《谢中书舍人启》:“未及期年,擢置周行,遽参法从,省躬无有,被宠若惊。” 见“受宠若惊”。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遽参法从,省躬无有,~。”
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子。~单。棉~。毛巾~。羽绒~。~褥。 盖,遮覆:~覆。泽~后世(恩惠遍及后代)。 遭遇,遭受:~灾。~难(nàn)。 介词,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他~(老板)辞退了。 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动。~告。~批评。~剥削。
古同“披”,覆盖。
爱:~爱。~儿。~信。~幸。得~。失~。争~。 纵容,偏爱:别把孩子~坏了。 妾:纳~。 推崇:尊~。
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约计:~干(gān )。~许。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顺从:“曾孙是~。”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般若〕见“般3”。
《唐韻》皮彼切《集韻》《韻會》部靡切,𠀤音罷。 《說文》寢衣也。 《釋名》被,被也,被覆人也。 《傅𤣥被銘》被雖溫,無忘人之寒。無厚于己,無薄于人。 又《唐韻》皮義切,音髲。覆也。 《詩·大雅》天被爾祿。 《箋》天覆被女以祿位,使祿福天下。 又及也。 《書·堯典》光被四表。 又表也。 《儀禮·士昏禮》笲緇被纁裹加于橋。 又具也。 《戰國策》械器被具。 又帶也。 《前漢·韓王信傳》國被邊,匈奴數入。 又加也。 《前漢·高帝紀》高祖被酒,夜徑澤中。 《註》爲酒所加也。 又把中也。 《周禮·冬官·廬人》凡爲殳,五分其長。以其一爲之被而圍之。 又負也。 《後漢·賈充傳》被羽先登。 又被廬,晉地名。 《晉語》乃大蒐于被廬。 又《韻會》攀糜切,音披。 《廣雅》裮被,不帶也。 《屈原·離騷》何桀紂之猖被兮。 《前漢·揚雄傳》被夫容之朱裳。 又荷衣曰被。 《左傳·襄十四年》被苫蓋。 又《古今人表》被衣,人名。 《莊子·知北遊》齧缺問道乎被衣。 又姓。 《前漢·王褒傳》宣帝時,徵能《楚辭》,九江被公召見誦讀。 《通志·氏族略》鄭有大夫被詹,《漢書》有牂牁太守被條。 通作披。
『若』《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𠀤音弱。 《說文》若,擇菜也。 又《玉篇》杜若,香草。 《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 《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 又順也。 《書·堯典》欽若昊天。 《傳》敬順也。 《詩·小雅》曾孫是若。 又汝也。 《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 《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又如也。 《書·盤庚》若網在綱。 又乃也。 《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又語辭。 《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 《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又《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爲復子若孫。 《註》若者,豫及之辭也。 又若若,垂貌。 《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 又《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 《註》若,海神。 又歲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又若木。 《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 《楚辭·天問》若華何光。 《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又水名。 《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 又姓。 《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 又《廣韻》人者切,音惹。乾草也。 又般若,梵語謂智慧也。 《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又《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 《柳宗元文》蘭若眞公。 《註》官賜額者爲寺,私造者爲招提、蘭若。 又人賒切,音婼。蜀地名。 《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 《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𤰞相若,强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爲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爲汝者。《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漢書》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據也。
『惊』《集韻》呂張切,音良。悲也。 又《集韻》力讓切,音諒。義同。或作悢𢝋。 《唐韻》《集韻》舉卿切《正韻》居卿切,𠀤音京。 《說文》馬駭也。 《玉篇》駭也。 《易·震卦》震驚百里。 《詩·大雅》震驚徐方。 《老子·道德經》得之若寵,失之若辱,是謂寵辱若驚。 又叶居陽切,音姜。 《張籍·祭韓愈詩》月中登高灘,星漢交垂芒。釣車擲長綫,有獲齊驩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