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宝珠。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比喻身怀才德,深藏不露。明朱权《冲漠子》第四折:“他则是假躯劳幻世愚眸,被褐怀珠,含素藏脩。” 参见:○被褐怀玉 见“被褐怀玉”。明·朱权《冲漠子》4折:“他则是假躯劳幻世愚眸,~,含素藏修。”
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子。~单。棉~。毛巾~。羽绒~。~褥。 盖,遮覆:~覆。泽~后世(恩惠遍及后代)。 遭遇,遭受:~灾。~难(nàn)。 介词,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他~(老板)辞退了。 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动。~告。~批评。~剥削。
古同“披”,覆盖。
粗布或粗布衣服:短~。 黑黄色:~煤(煤的一种,多为褐色,除可作燃料外,还可以提炼汽油、煤油、焦油等。亦称“褐炭”)。~藻(藻类植物的一大类,褐色,是海底最主要的藻类,富含碘质和胶质,海带就是供食用的褐藻)。
蛤蚌因沙粒窜入壳内受到刺激而分泌的物质,逐层包起来形成圆粒,乳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可做装饰品,亦可入药。称“珍珠”(亦作“真珠”,简称“珠”):~蚌。~宝。~花。夜明~。~玑(喻优美的词藻或诗文)。~联璧合(珍珠联成串,美玉放在一起,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像珠子的东西:汗~。泪~。露~。
《唐韻》皮彼切《集韻》《韻會》部靡切,𠀤音罷。 《說文》寢衣也。 《釋名》被,被也,被覆人也。 《傅𤣥被銘》被雖溫,無忘人之寒。無厚于己,無薄于人。 又《唐韻》皮義切,音髲。覆也。 《詩·大雅》天被爾祿。 《箋》天覆被女以祿位,使祿福天下。 又及也。 《書·堯典》光被四表。 又表也。 《儀禮·士昏禮》笲緇被纁裹加于橋。 又具也。 《戰國策》械器被具。 又帶也。 《前漢·韓王信傳》國被邊,匈奴數入。 又加也。 《前漢·高帝紀》高祖被酒,夜徑澤中。 《註》爲酒所加也。 又把中也。 《周禮·冬官·廬人》凡爲殳,五分其長。以其一爲之被而圍之。 又負也。 《後漢·賈充傳》被羽先登。 又被廬,晉地名。 《晉語》乃大蒐于被廬。 又《韻會》攀糜切,音披。 《廣雅》裮被,不帶也。 《屈原·離騷》何桀紂之猖被兮。 《前漢·揚雄傳》被夫容之朱裳。 又荷衣曰被。 《左傳·襄十四年》被苫蓋。 又《古今人表》被衣,人名。 《莊子·知北遊》齧缺問道乎被衣。 又姓。 《前漢·王褒傳》宣帝時,徵能《楚辭》,九江被公召見誦讀。 《通志·氏族略》鄭有大夫被詹,《漢書》有牂牁太守被條。 通作披。
『褐』《唐韻》胡葛切《集韻》《韻會》《正韻》何葛切,𠀤音曷。 《說文》編枲韈也。 又《詩·豳風》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註》褐,毛布也。 又《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 《註》褐,麤布也。 又《荀子·大略篇》衣則豎褐不完。 《註》豎褐,僮豎之褐。 又《左傳·哀十三年》余與褐之父睨之。 《註》褐,寒賤之人也。 又人名。 《吳越春秋》晉令童褐請軍。 又複姓。 《通志·氏族略》《古今人表》有司褐拘。 又有司褐扶,楚靈王大夫,見《韓子》。 又《韻補》胡結切,音纈。 《白居易詩》閒將酒壷出,醉回人家歇。野食或烹鮮,寓眠多擁褐。 又《集韻》居曷切,音葛。同𧝶,麤衣也。 《類篇》或作𧝽。
『怀』《字彙補》敷救切,音副。怒也。 《唐韻》戸乖切《集韻》《韻會》乎乖切,𠀤音槐。 《說文》念思也。从心褱聲。 《論語》君子懷德。 又歸也。 《書·大禹謨》黎民懷之。 《註》歸之也。 又來也。 《詩·齊風》曷又懷止。 又《周頌》懷柔百神。 《註》懷,來也。 又安也。 《書·秦誓》邦之榮懷。 《詩·王風》懷哉懷哉。 又包也。 《書·堯典》蕩蕩懷山襄陵。 又藏也。 《論語》懷其寶,而迷其邦。 《禮·曲禮》其有核者,懷其核。 又慰也。 《詩·檜風》懷之好音。 又懷抱,胷臆也。 《左傳·成十七年》瓊瑰盈吾懷乎。 《論語》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又傷也。 《詩·邶風》願言則懷。 《毛傳》懷,傷也。 又私也。 《詩·小雅》每懷靡及。 《箋》懷,私也。 又《爾雅·釋詁》至也。 《註》齊魯之會郊曰懷。 《詩·小雅》懷允不忘。 《箋》至也。至信不忘。 又《爾雅·釋詁》止也。 《疏》至止也。 又《釋名》懷,回也。本有去意,回來就已也。亦言歸也,來歸已也。 又《諡法》慈仁哲行曰懷。 又地名。 《書·禹貢》覃懷底績。 又州名。春秋時野王邑,漢河內郡,唐置懷州。 又姓。三國吳尚書郞懷敘。 又通作褢。 《前漢·許后傳》褢誠秉忠。 又叶胡隈切,音回。 《詩·周南》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又叶呼回切,音揮。 《楚辭·九歌》長太息兮將上,心低回兮顧懷。羌生色兮娛人,觀者憺兮忘歸。 《魏文帝·苦寒行》延頸長太息,遠行多所懷。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 又叶苦禾切,音窠。 《淮南子·時則訓》平而不阿,明而不苛。包裹覆露,無不囊懷。 《周伯琦曰》褱,藏挾於衣中也。从衣,眔聲。心之所恖念藏貯亦曰褱。隷作懷。
『珠』《唐韻》章俱切《集韻》鍾輸切《正韻》專于切,𠀤音朱。 《說文》蚌之隂精。春秋國語曰:珠以禦火災,是也。 《通雅》古有辟塵珠,辟寒珠,夜光照乗,大者徑寸,或出於龍魚異物腹中,非獨出於蚌也。陸佃云: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𪔀珠在足,蛛珠在腹,皆不及蚌珠。 《沈懷遠·南越志》珠有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者爲大品,有光彩,一邊小平似覆釜者名璫珠,璫珠之次名走珠,走珠之次爲滑珠,滑珠之次爲磊砢珠,磊砢珠之次爲官珠雨珠,官雨珠之次爲稅珠,稅珠之次爲蔥珠。見續博物志。 《書·禹貢》淮夷𧓍珠曁魚。 《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槃玉敦。 又《博物志》江珠,琥珀別名。 又《正字通》山海經濫水注:漢水多𩶯𩶆之魚,狀如覆銚,是生珠玉數,歷山楚水多白珠,蜀郡平澤出靑珠。左思云:靑珠黃環,西國琅玕碧珠,皆寶石名之以珠者也。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珠厓儋耳。 《註》二郡在大海中,崖岸之邊出眞珠,故曰珠崖。 《穆天子傳》天子舍于珠澤。 《註》珠澤在越巂。 《水經注》若水旁有光珠穴。 又木名。 《山海經》開明北有視玉珠樹。 《註》論衡云:珠樹似珠,非眞珠也。 又連珠,文家篇名。 《傅𤣥序》連珠興於漢章帝之世,班固,賈逵,傅毅三子受詔作之,不指說事情,假喻達旨,合古詩勸興之義,欲使歷歷如貫珠,易睹而可悅也。 《沈約·註連珠表》竊尋連珠之作,始於子雲,謂辭句連續,互相發明,若珠之結排也。 又《韻補》叶音周。 《易林》老猾大偸,東行盜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