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衣襟。带:衣带。形容江河湖泊之间相互萦绕交错,如同衣襟和衣带一样。
唐·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衣襟。带:衣带。形容江河湖泊之间相互萦绕交错,如同衣襟和衣带一样。也专用以形容南昌附近的地理形势。语本唐.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并列 形容萦绕回转的江河湖泊,就如衣襟和衣带一样。语本唐·王勃《王子安集·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例]呈现在眼前一派~的景象,充分展示了祖国河山的秀丽壮美。△多用于对山川景物的描写。→山重水复 ?一衣带水
衣服的胸前部分:大~。对~。底~。~带(亦喻山川屏障环绕,地势险要)。~要(亦喻军事上险要的地理位置)。 胸怀,抱负:~怀。胸~。 姐妹的丈夫之间的称呼:连~。
大河的通称:~山。~河。~天。~干(gān)(江边)。~心补漏(喻错过时机,补救已迟)。 特指中国长江:~防。~汉。~淮。~左(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东晋、宋、齐、梁、陈各代的全部地区)。~右(a.古代指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中下游以南地区;b.旧时江西省的别称)。~东(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三国时吴国的全部地区)。~表(古代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姓。
陆地上聚积的大水:~泊。~泽。~滩。~荡。~光山色。 指中国湖北省和湖南省:两~。~广。 指中国湖州(旧地名,在今浙江省吴兴县):~笔。~绉。
《唐韻》《韻會》𠀤居吟切,音金。 《說文》交衽也。 《廣韻》袍襦前袂也。 《爾雅·釋器》衣眥謂之襟。 《屈原·離騷》霑余襟之浪浪。 《釋名》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禦風寒也。亦作衿。 《類篇》又作𧛛。 《玉篇》又作䘳。
『江』《唐韻》《集韻》《韻會》𠀤古雙切,音杠。水名。 《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 《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 《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 《書·禹貢》岷山導江。 《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 又《書·禹貢》三江旣入。 《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 《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 《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松江爲三。 《前漢·地理志註》三江,謂北江、中江、南江。 又九江,在荆州。 《書·禹貢》九江孔殷。 《正義》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爲江。 又州名。春秋時爲吳楚地,秦爲九江郡,晉爲潯陽郡,卽古江州。 《地理通釋》漢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江北之潯陽幷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潯陽之名。後又因潯陽而攺爲江州,實非古江州地也。 又姓。本伯益之後,爵封于江,後以國爲氏。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天潢旁江星。江星動,人涉水。 又帝江,神鳥。出天山,識歌舞。見《山海經》。 又《韻補》叶古紅切,音公。 《楚辭·九章》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今滇語呼江爲公。 又名江魚爲公魚。
『湖』《唐韻》戸吳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𠀤音胡。 《說文》大陂也。 《周禮·夏官·職方氏》楊州,其浸五湖。 《水經注》五湖,謂長塘湖,太湖,射貴湖,上湖,滆湖。 又水名。 《水經注》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 又州名。 《廣輿記》屬浙江,吳曰吳興,隋唐曰湖州,今爲湖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