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池金母


   西王母 。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四折:“俺 西池金母 ,为金童玉女思凡,謫生下方为人。”参见“ 西王母 ”。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ī chí jīn mǔ
成语简拼 xcjm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西王母 。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四折:“俺 西池金母 ,为金童玉女思凡,謫生下方为人。”参见“ 西王母 ”。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方。~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宫(借指妃嫔)。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学。~画。~餐。~医。 姓。

水塘,多指人工挖的:~子。水~。~鱼之殃(喻因牵连而受到的灾祸。亦称“池鱼之祸”)。 湖:~盐(从咸水湖采取的盐,成分和海盐相同)。 像水池的:浴~。花~。乐(yuè)~。舞~。 护城河:城~。金城汤~。 旧时指剧场中正厅前部:~座。 姓。

一种化学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黄赤色,质软:黄~。~子。~笔。 金一类的,具有光泽、延展性,容易传热和导电的固体的通称(汞除外)。:~属。五~(旧指金银铜铁锡)。合~(两种或多种金属混合而成的金属)。~文(铸或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旧称“钟鼎文”)。 钱:现~。基~。挥~如土。 指兵器或金属制的乐器:~革(兵器甲铠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声(a.钲声;b.钟声)。~鼓(锣鼓)。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喻尊贵、贵重、难得、持久、坚固、有光泽等:~兰(友情深)。~刚(梵语意译,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瓯(a.盛酒器;b.喻疆土完整)。~城汤池。 一些动、植物因颜色似金而得名:~鱼。~乌(太阳)。~龟。~丝猴。 中国朝代名:~代。 姓。

妈妈,娘:~亲。~性。~系。慈~。~忧(称母亲去世)。 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姑~。舅~。 雌性的,与“公”相对:~鸡。 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国。~校。~音(元音)。 一套东西中间可以包含其他部分的:螺丝~。子~扣。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西』

《唐韻》先稽切《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𠀤音粞。 《類篇》金方也。 《說文》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栖,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文作㢴,象形也。 《前漢·律歷志》少隂者西方,西遷也。隂氣遷落物,於時爲秋。 《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  又地名。 《晉書·地理志》西郡。 《韻會》唐置西州。  又姓。 《通志·氏族略》西氏。 《姓苑》西門豹之後,改爲西。  又《集韻》相咨切,音私。義同。  又《篇海》蘇前切,音先。 《前漢·郊祀歌》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飮榮泉。 《後漢·趙壹傳·窮鳥賦》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  又《韻補》斯人切,叶音辛。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𤣥醴騰湧於隂溝,甘露被宇而下臻。朱桂黝鯈於南北,芝蘭阿那於東西。  又《類篇》乙却切,音約。平量也。  又《廣韻》籀文作𠧧。○按《玉篇》等書西字另一部。今从《字彙》《正字通》附入襾部。

『池』

《廣韻》直離切《集韻》《正韻》陳知切《韻會》除知切,𠀤音馳。 《說文》治也。孔安國曰:停水曰池。 《周禮·秋官》雍氏掌溝瀆澮池之禁。 《註》謂陂障之水道也。 《禮·月令》毋漉陂池。 《註》畜水曰陂,穿地通水曰池。  又城塹曰溝池。 《禮·禮運》城郭溝池以爲固。 《班固·西都賦》呀周池而成淵。 《註》城有水曰池。  又朝夕池,海也。 《枚乗諫吳王書》游曲臺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 《註》蘇林曰:以海水朝夕爲池。  又咸池,天神也。 《東方朔·七諫》屬天命而委之咸池。  又咸池,黃帝樂名。  又堯樂名,大咸亦曰咸池。 《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咸池以祭地示。 《註》咸池,大咸也。 《禮·樂記》咸池備矣。 《註》咸,皆也。池之爲言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  又咸池,星名。主五穀。見《史記·天官書》。  又亢池,星名。在亢北。主度送迎之事。見《甘氏星經》。  又《爾雅·釋樂註》琴上曰池,言其平。下曰濵,言其服。  又棺飾。 《禮·檀弓》池視重霤。 《疏》池者,柳車之池也。織竹爲之,形如籠,衣以靑布,以承鼈甲,名之爲池,象重霤方面之數。  又《小爾雅》埋柩謂之殔,殔坎謂之池。  又銅池,承霤也。以銅爲之。 《前漢·宣帝紀》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  又道家名腎中偃月爐爲玉池。 《黃庭經》玉池淸水灌靈根,審能行之可長存。  又心之別名爲中池。 《黃庭經》中池有士衣赤衣,田下三寸神所居。  又裝潢家以卷縫罅處爲玉池。 《楊愼·墐戸錄》古裝裱卷軸,引首後以綾黏者曰贉,唐人謂之玉池。  又差池,飛貌。 《詩·邶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又黃池,地名。 《春秋·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  又天池,山名。在南陽。  又州名。 《廣輿記》池州府,漢屬丹陽,三國吳爲石城侯邑,隋曰秋浦,曰池陽,唐宋曰池州。  又姓。漢中牟令池瑗。見《風俗通》。  又《唐韻》徒何切《集韻》《韻會》唐何切《正韻》湯何切,𠀤音駝。與沱通。 《說文》江別流也。  又虖池,水名。在幷州界。 《周禮·夏官·職方氏》幷州,其川虖池。 《註》虖池,出鹵城。池,徒多切。◎按禮器作惡池,山海經作滹沱,戰國策作呼沲,詛楚文作惡駝,音義𠀤同。  又陂池,或作坡陁。 《刋謬正俗》陂池讀如坡陁,猶言靡迤耳。  又《楚辭·九歌》與汝沐兮咸池,晞子髮兮陽之阿。 《揚雄·羽獵賦》相與集於靖冥之館,以臨珍池。灌以岐梁,溢以江河。 《註》池𠀤讀沱。  又《正韻》直列切,音徹。 《禮·檀弓》主人旣祖塡池。 《註》塡池當讀爲奠徹。

『金』

《唐韻》居音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吟切,𠀤音今。 《易·繫辭註》天地之數,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 《疏》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爲金。 《書·洪範》五行,四曰金,金曰從革。 《傳》金可以攺更。 《疏》可銷鑄以爲器也。 《又》從革作辛。 《傳》金之氣味。 《疏》金之在火,別有腥氣,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云金之氣味。  又金有五色。 《說文》五色金,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煉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 《爾雅·釋器》黃金謂之璗,其美者謂之鏐,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 《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 《傳》金銀銅也。 《前漢·食貨志》金有三等,黃金爲上,白金爲中,赤金爲下。 《註》白金,銀也。赤金,丹陽銅也。師古曰:金者五色,黃金、白銀、赤銅、靑鉛、黑鐵。  又《公羊傳·隱五年》百金之魚。 《註》百金,猶百萬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萬錢矣。 《莊子·逍遙遊》不過數金。 《註》百金,金方寸,重一斤爲一金。百金,百斤也。 《史記·平準書》黃金一斤。 《註》索隱曰:如淳云:時以錢爲貨,黃金一斤直萬錢,非也。  又臣瓚云:秦以一鎰爲一金,漢以一斤爲一金,是其義也。董彥遠曰:漢一斤金四兩,直二千五百文。 《正字通》或曰古十兩爲一斤。兵法:興師一萬,日費千金。燕昭王以千金養士,皆此數也。非若今人以二十四銖爲一金也。  又樂有八音,一曰金。 《左傳·成十二年》金奏作于下。 《疏》金奏,擊鐘以爲奏樂之節。金,謂鐘及鎛也。 《周禮·春官·鍾師》掌金奏。  又兵也。 《禮·中庸》衽金革。 《朱註》金戈兵之屬。  又《韻會》軍行鉦鐸曰金。 《釋名》金鼓。金,禁也,爲進退之禁也。 《前漢·李陵傳》聞金聲而止。 《註》金,鉦也。一名鐲。  又黃色也。 《前漢·宣帝紀》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 《註》金芝,色像金也。 《李白·宮中行樂詞》柳色黃金嫩。  又堅也。 《前漢·司馬相如傳》上金隄。 《註》金隄,言水之隄塘,堅如金也。 《賈誼·過秦論》金城千里。  又官名。 《周禮·秋官》職金掌凡金、玉、錫、石、丹靑之戒令。 《魏志·王修傳》行司金中郞將。 《唐書·百官志》更金部曰司金。 《遼史·國語解》隂山採金置冶採鍊,名山金司。 《元史·世祖紀》置淮南淘金司。  又《前漢·百官公卿表》更名執金吾。 《註》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導,以禦非常,故執此鳥之象,因以名官。 《古今注》金吾,棒也。以銅爲之,黃金塗兩末,謂爲金吾御史大夫。司隷校尉,亦得執焉。  又《論語·摘輔象》風后受金法。 《註》金法,言能決理是非也。  又地名。 《五音集韻》金州,周爲附庸國,魏於安康縣置東梁州,後周攺爲金州。  又《前漢·地理志》金城郡。 《註》昭帝始元六年置。應劭曰: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瓚曰:稱金,取其堅也。 《方輿勝覽》楚威王置金陵邑,因其地有王氣,埋金鎮之,故名。  又山名。 《廣輿記》在鎮江府城西北江中,唐裴頭陀於此開山得金,故名。  又《述異記》黃金山,生交讓樹。 《又》南金山有師子獸。  又臺名。 《白帖》燕昭王置千金于臺上,以延天下之士,故謂黃金臺。  又花名。 《五代史·附錄》湯城淀池多異花。一曰旱金,大如掌。  又樹名。 《洞冥記》影蛾池北有生金樹。破之皮閒有屑,如金而色靑,亦名靑金樹。  又草名。 《周禮·春官·鬱人註》鬱金香草,宜以和鬯。  又《拾遺記》祖梁國獻蔓金苔。 《正字通》百兩金,藥名。  又《唐本草》牡丹,亦名百兩金。  又古天子號。 《帝王世紀》少昊氏以金德王,故號金天氏。  又國號。 《金史·太祖紀》國有金水,源產金,故號大金。  又姓。 《五音集韻》古天子,金天氏之後。  又漢複姓。金留氏,出《姓苑》。  又書名。 《前漢·蕭望之傳》金布令甲。 《註》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庫金錢布帛之事,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 《唐書·藝文志》海蟾子元英還金篇一卷。 《宋史·藝文志》叢金訣一卷。  又神名。 《前漢·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 《註》金形似馬,碧形似雞。  又闕門名。 《前漢·公孫弘傳》待詔金馬門。 《註》武帝時更名魯班門爲金馬門。  又金精,珠名。見《博雅釋珠》。  又鍾名。 《拾遺記》帝顓頊有浮金之鍾。  又星名。 《酉陽雜俎》北斗第三星曰視金。 《淸異錄》高麗謂星曰屑金。  又金丹。 《抱朴子·金丹卷》神人授之金丹仙經。  又石名。 《淮南子·地形訓》黃澒五百歲生黃金。 《註》澒,水銀也。黃金,石名。  又去聲。 《字彙補》音噤。 《荀子·解蔽篇》金口閉舌。  又《韻補》叶居良切,音疆。 《易林》剛柔相傷,火爛銷金。

『母』

《唐韻》《廣韻》《正韻》莫厚切《集韻》《韻會》莫後切,𠀤音某。 《廣雅》母,牧也。言育養子也。 《釋名》冒也,含已生也。 《增韻》慕也。嬰兒所慕也。 《說文》从女,象懷子形。一曰象乳形。 《蒼頡篇》其中有兩點,象人乳形。豎通者卽爲毋。 《詩·小雅》母兮鞠我。  又天地爲大父母。 《書·泰誓》惟天地萬物父母。 《易·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 《蔡邕·獨斷》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  又《老子·道德經》有名萬物之母。  又日爲陽德之精,故稱日母。 《枚乗·七發》流攬無窮。歸神日母。  又元氣之本曰氣母。 《莊子·大宗師篇》伏羲得之,以襲氣母。  又父母,尊親之詞。 《詩·小雅》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禮·表記》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  又《揚子·方言》南楚𤄗洭之閒,母謂之媓。 《淮南子·說山訓》西家子謂其母曰社。 《說文》蜀人謂母曰姐,齊人謂母曰嬭,又曰㜷,吳人曰媒。 《眞臘風土記》呼父爲巴駞,呼母爲米。方音不同,皆自母而變。  又乳母亦曰母。 《越語》生三人,公與之母。  又禽獸之牝皆曰母。 《孟子》五母雞,二母彘。 《前漢·昭帝紀》罷天下亭母馬。 《張華·禽經》鷇將生,子呼母應。雛旣生,母呼子應。 《蘇軾·仇池筆記》眉州縣有一小佛屋,俗謂之猪母佛。  又十母,謂甲乙之屬,十干也。十二支爲十二子。見《史記·律書》。  又西王母,神名。見《山海經》。《大戴禮》云:舜時,西王母獻白玉琯。  又寶母,所以集寶者。 《祥異記》魏生常得一美石,後有胡人見之,曰:此寶母。每月望,設壇海邊上,可以集珠寶。  又嶺南有瘴母。 《鄭熊·番禺雜記》五羊嶺表見有物自空而下,始如彈丸,漸如車輪,遂四散。人中之卽病,謂之瘴母。  又鬼母,神名。 《括異記》南海小虞山有鬼母,一產千鬼。朝產之,暮食之。今蒼梧有鬼姑神是也。  又凡物之有大小者皆曰子母。 《詩·鄭風·盧重環·毛傳》重環,子母環也。 《疏》謂大環貫一小環。  又錢有子母錢。 《周語註》重曰母,輕曰子。子母相通,民乃得所欲。  又牛有子母牛。 《易·說卦》坤爲子母牛。正義曰:取其多蕃畜而順。  又子母竹,今之慈竹也。見《任昉·述異記》。  又子母瓜,取收瓜子,故名。見《齊民要術》。  又甯母,地名。 《春秋·僖七年》公會齊侯,盟于甯母。 《後漢·郡國志》山陽郡方與縣有泥母亭,或曰古甯母。  又慈母、雨母,皆山名。 《丹陽記》江寜縣南三十里有慈母山,生簫管竹。 《荆州記》湘東有雨母山。  又雲母,扇名。  又屛名。 《西京雜記》昭陽殿有雲母扇、雲母屛風。  又雲母竹,竹之大者。見《郭義恭·廣志》。  又《贊寜·筍譜》有雲母筍。  又益母、貝母、知母,俱藥草名。蟁母、鴾母,俱鳥名。喜母,蟲名。俱見《爾雅·註疏》。  又酒滓謂之酪母,見《本草》。  又胡母,複姓。 《後漢·獻帝紀》有胡母班。《風俗通》云:胡母,姓,本陳胡公之後,齊宣王母弟,別封母鄕。遠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  又《集韻》蒙晡切《正韻》莫胡切,𠀤音模。熬餌也。 《禮·內則》煎醢加黍上,沃以膏,曰淳母。 《鄭註》母,讀曰模。模,象也。作此象淳熬。  又叶母婢切。音敉。 《詩·鄭風》豈敢愛之,畏我父母。叶上杞里。 《魯頌》魯侯燕喜,令妻壽母。 《蔡邕·崔夫人誄》昔在共姜,陪臣之母。勞謙紡繢,仲尼是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