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斜阳


   西风:秋风;斜阳:夕阳。形容衰败的景象。比喻腐朽没落的趋势。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ī fēng xié yáng
成语注音 ㄒ一 ㄈㄥ ㄒ一ㄝˊ 一ㄤˊ
成语简拼 xfxy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西风:秋风;斜阳:夕阳。形容衰败的景象。比喻腐朽没落的趋势。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三折:“则你那途路迢遥,趁西风斜阳古道。”


成语典故

偏正 形容秋天傍晚太阳西斜的景色。元·无名氏《千里独行》3折:“则你那途路迢遥,趁~古道。”△常用于写秋景。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方。~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宫(借指妃嫔)。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学。~画。~餐。~医。 姓。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姓。

古同“讽”,讽刺。

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坡。~面。~度。~线。~视。

明亮。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一阴一~谓之道。阴~二气。图形:⚊(U+268A)。 指“太阳”:~光。~面。~历。向~。夕~。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 温暖:~春。 外露的,明显的:~沟。~奉阴违。 凸出的:~文图章。 关于活人的:~间(人世间)。~宅。~寿。 带正电的:~极。~电。~离子。 男性生殖器:~痿。 古同“佯”,假装。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西』

《唐韻》先稽切《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𠀤音粞。 《類篇》金方也。 《說文》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栖,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文作㢴,象形也。 《前漢·律歷志》少隂者西方,西遷也。隂氣遷落物,於時爲秋。 《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  又地名。 《晉書·地理志》西郡。 《韻會》唐置西州。  又姓。 《通志·氏族略》西氏。 《姓苑》西門豹之後,改爲西。  又《集韻》相咨切,音私。義同。  又《篇海》蘇前切,音先。 《前漢·郊祀歌》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飮榮泉。 《後漢·趙壹傳·窮鳥賦》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  又《韻補》斯人切,叶音辛。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𤣥醴騰湧於隂溝,甘露被宇而下臻。朱桂黝鯈於南北,芝蘭阿那於東西。  又《類篇》乙却切,音約。平量也。  又《廣韻》籀文作𠧧。○按《玉篇》等書西字另一部。今从《字彙》《正字通》附入襾部。

『斜』

《唐韻》似嗟切《集韻》《韻會》《正韻》徐嗟切,𠀤音邪。 《說文》抒也。 《玉篇》散也,不正也。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枝牚杈枒而斜據。  又《集韻》《韻會》余遮切《正韻》于遮切,𠀤音耶。梁州谷名。在武功西南。 《前漢·揚雄傳》西自褒斜。 《註》南山谷名也。 《班固·西都賦》右界褒斜,隴首之險。 《註》梁州記曰:萬石城泝漢,上七里有褒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長四百七十里。  又《集韻》時遮切,音闍。伊雅斜,單于名。  又直加切,音秅。義同。

『阳』

與陽同。見《字彙補》𨹈字註。 《唐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正韻》移章切,𠀤音羊。 《玉篇》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 《說文》高明也。  又日也。 《詩·小雅》湛湛露斯,匪陽不晞。 《傳》陽,日也。 《左傳·文四年》天子當陽。 《禮·祭義》殷人祭其陽。 《註》陽謂日中時也。 《孟子》秋陽以暴之。  又《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 《註》積陽爲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又《玉篇》雙也。  又月建。 《爾雅·釋天》十月爲陽。 《詩·小雅》歲亦陽止。  又《爾雅·釋天》春爲靑陽。 《註》氣淸而溫陽。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  又五月五日曰端陽,九月九日曰重陽,見《月令廣義》。  又《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 《詩·大雅》度其夕陽。 《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又水北也。 《詩·大雅》在洽之陽。 《穀梁傳·僖二十八年》水北爲陽。  又《釋名》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  又《詩·豳風》我朱孔陽。 《傳》陽,明也。  又《玉篇》淸也。  又《詩·周頌》龍旂陽陽。 《傳》陽陽,言有文章也。  又《詩·王風》君子陽陽。 《傳》陽陽,無所用其心也。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敎讓,則民不爭。 《註》陽禮謂鄕射飮酒之禮。  又國名。 《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 《註》陽,國名。 《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 《註》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爲大海之神。  又《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 《註》陽卽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  又縣名。 《史記·高祖紀》西過高陽。 《註》屬𨻰留。  又關名。 《前漢·西域傳》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  又《左傳·昭二十四年》公孫于齊,次于陽州。  又陽城,山名。漢爲縣,屬潁川郡。  又古帝號。 《史記·五帝紀》帝顓頊高陽氏。  又《釋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陽門,在前曰陽,兩旁似門也。  又《玉篇》傷也。  又《莊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 《註》泆陽,鬼名。  又《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樹能人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爲之,名曰雲陽。  又昌陽,菖蒲別名。 《韓愈·進學解》昌陽引年。  又姓。 《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乗。 《註》古仙人陽陵。 《廣韻》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氏。  又漢複姓,有二十二氏:歐陽、高陽、靑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偪陽、梗陽、戲陽、鮭陽、葉陽、陵陽、鮮陽、櫟陽、濮陽、太陽、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  又通作揚。 《禮·玉藻》盛氣顚實揚休。 《註》顚,讀爲闐。揚,讀爲陽。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 《釋名》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又與佯同。 《禮·檀弓》陽若善之。 《前漢·高帝紀》陽尊懷王爲義帝,實不用其命。  又音腸。 《爾雅·釋詁》陽,予也。 《註》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 《疏》漢書藝文云:魯申公爲詩訓,故是爲魯詩。其經云: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爲予,故引之。 《釋文》陽,音腸。 《五音集韻》俗作𨹈。 《字彙》俗作阦。 《字彙補》亦作𨼗陽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