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来放的盆子,阳光照不到里面。形容无处申诉的冤枉。
《抱朴子·辨问》:“周孔自偶不信仙道。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岂可以圣人所不为,便云天下无仙,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
源见“覆盆”。比喻无处申诉或无从昭雪的冤案。明 张居正《答应天张按院》:“若不得大疏存此说,则覆盆之冤谁与雪之?”《生花梦》三回:“夫遭覆盆之冤,家罹祝融之祸,故寄食尼庵。” 偏正 覆盆,翻过来扣着的盆子,里面照不到阳光。比喻黑暗。明·张居正《答应天张按院》:“顷苏、松按院已直将本官论劾,若不得大疏存此说,则~谁与雪之?”△贬义。多用于受冤方面。→不白之冤 冤沉海底 ?报仇雪恨 报仇雪耻 【典源】 晋·葛洪 《抱朴子·辨问》:“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岂可以圣人所不为,便云天下无仙,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 【今译】 《抱朴子》 中讲,日月有照不到的地方,圣人也有不了解的事物。不能因圣人不信仙道,就说天下无仙,如同责备日月星辰的光照不到扣着的盆内一样。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身遭诬害、沉冤莫雪。 【典形】 覆盆、覆盆难照、覆盆冤、黑盆冤、冤盆覆、照覆盆。 【示例】 〔覆盆〕 唐·李白《狱中上崔相涣》:“应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 〔覆盆难照〕 唐·骆宾王 《萤火赋》:“睹兹流萤之自明,哀此覆盆之难照。” 〔覆盆冤〕 清·王士禛《湖域》之二:“赵虏谁教近至尊,汉廷不照覆盆冤。” 〔黑盆冤〕 清·孔尚任《桃花扇》:“飞霜冤,不比黑盆冤,一件件风影敷衍。” 〔冤盆覆〕 清·杨潮观《夜香台持斋训子》:“你就平心惟恐冤盆覆,怎禁那三木下细推求。” 〔照覆盆〕 唐·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愿借羲皇景,为人照覆盆。”
遮盖,蒙:~盖。~溺。~蔽。~被(遮盖,喻恩荫)。~庇。 翻,倾倒,败,灭:~舟。颠~。~灭。~辙(翻过车的道路,喻曾经失败的做法)。~没(mò)。~水难收。~巢无完卵(喻灭门之祸,无一得免,亦喻整体覆灭,个人不能幸存)。前车之~,后车之鉴。 同“复”
盛放东西或洗涤的用具:~景。~花。~栽。脸~。澡~。 中央凹入像盆状的东西:~地。骨~。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屈枉,无故受到指责或处分:~枉。~屈。~案。~狱。~愤。伸~。鸣~叫屈。 仇恨:~头。~家。~孽。 欺骗:不许~人。 吃亏,上当:~大头。花~钱。
《唐韻》芳福切《集韻》《韻會》芳六切,𠀤音蝮。 《玉篇》反覆也。 《詩·小雅》不懲其心,覆怨是正。 《禮·月令》季春,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于天子。 又倒也。 《易·鼎卦》鼎折足,覆公餗。 《書·胤征》顚覆厥德。 又敗也。 《中庸》傾者覆之。 《綱目集覽》覆,軍敗也。 又中覆。 《前漢·馮唐傳》賞賜決于外,不從中覆也。 《註》覆謂覆白之也。 又射覆。 《前漢·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覆。 《註》于覆器之下而置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 又與復同。 《易·乾卦》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又《集韻》方六切,音福。審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註》詳察曰覆。 《唐書·鄧景山傳》檢覆私隱。 又《廣韻》敷救切,音與宥韻副同。 《說文》蓋也。 《詩·大雅》鳥覆翼之。 《禮·檀弓》見若覆夏屋者矣。 又扶富切,浮去聲。伏兵曰覆。 《左傳·隱九年》君爲三覆以待之。 又《類篇》匹北切,音𠣾。義同。 又《韻補》筆力切,叶音逼。 《班固·西都賦》草木塗地,山淵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盆』《唐韻》《集韻》步奔切《韻會》《正韻》蒲奔切,𠀤坌平聲。 《說文》盎也。 《廣韻》瓦器。 《揚子·方言》自關而西,盎或謂之盆。 《禮·禮器》盛於盆。 《周禮·冬官考工記》陶人爲盆,實二鬴。 又《史記·藺相如傳》竊聞秦王善爲秦聲,請奉盆缻以相娛樂。 《註》盛酒瓦器,秦人鼓之以節歌也。 又《前漢·食貨志》募民煑鹽官與牢盆。 《註》牢,價値。盆,煑鹽器。 又《汲冢周書》堂後東北爲赤奕焉,浴盆在其中。 又《苟子富國篇》土生五穀,人善治之,則畝數盆。 《註》當時以盆爲量也。 又《釋文》淹也。 《禮·祭義》夫人繅三盆手。 《註》置繭盆中,以手三次淹之,振出其緒也。 又缺盆。人乳房上骨名。 《史記·倉公傳》疽發乳上,入缺盆。 又藥名。 《本草·釋名》蓬虆。一名覆盆。 又地名。 《南史·齊世祖紀》上據盆口城,爲戰守備。 又姓。 《風俗通》盆成括仕齊,其子逃難,改氏成焉。 又《字彙補》步悶切,音坌。與湓通。 《通雅》盆溢滿起也。 《後漢·𨻰忠傳》徐岱之濵,海水盆溢。 《前漢·溝洫志》作湓溢。 又叶符兵切,音平。 《易林》東方孟春,乘冰戴盆。 《蘇軾·東樓詩》白髮蒼顏自照盆,董生端合是前身。 《韻補》庚通眞。 《廣韻》亦作瓫。
『之』《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冤』《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袁切,音鴛。 《說文》屈也。从兔从冖。兔在冖下不得走,益屈折也。 《廣韻》枉曲也。 《史記·于定國傳》張釋之爲廷尉,天下無冤民。定國爲廷尉,民自以不冤。 又冤句縣。 《韻會》在曹州。句音劬。 《正韻》亦作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