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若儿戏


   见“视同儿戏”。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ì ruò ér xì
成语注音 ㄕˋ ㄖㄨㄛˋ ㄦˊ ㄒ一ˋ
成语简拼 srex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視若兒戲
成语英文 regard it as a game(trifle with)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见“视同儿戏”。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清史稿·李振祜传》:“自赴公堂辩论,干求改列三等,反覆视若儿戏,都御史被严议,色成额仍列有疾。”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成语典故

见“视同儿戏”。《清史稿·李振祜传》:“又劾都察院京察给事中色成额先经列入六法,自赴公堂辩论,干求改列三等,反覆~,都御史被严议,色成额仍列有疾。”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约计:~干(gān )。~许。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顺从:“曾孙是~。”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般若〕见“般3”。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若』

《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𠀤音弱。 《說文》若,擇菜也。  又《玉篇》杜若,香草。 《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 《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  又順也。 《書·堯典》欽若昊天。 《傳》敬順也。 《詩·小雅》曾孫是若。  又汝也。 《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 《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又如也。 《書·盤庚》若網在綱。  又乃也。 《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又語辭。 《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 《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又《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爲復子若孫。 《註》若者,豫及之辭也。  又若若,垂貌。 《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  又《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 《註》若,海神。  又歲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又若木。 《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 《楚辭·天問》若華何光。 《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又水名。 《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  又姓。 《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  又《廣韻》人者切,音惹。乾草也。  又般若,梵語謂智慧也。 《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又《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 《柳宗元文》蘭若眞公。 《註》官賜額者爲寺,私造者爲招提、蘭若。  又人賒切,音婼。蜀地名。 《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 《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𤰞相若,强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爲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爲汝者。《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漢書》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據也。

『儿』

《集韻》《韻會》𠀤而鄰切,音仁。 《說文》人也。 《玉篇》仁人也。孔子曰:人在下,故詰屈。 《戴侗·六書故》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合於下者,若兒若見。 《鄭樵·六書略》人象立人,儿象行人。  又《集韻》居拜切,音戒。仁人也。 《唐韻》汝移切《集韻》《韻會》《正韻》如支切,𠀤爾平聲。 《說文》孺子也。象形。小兒頭囟未合。  又《韻會》男曰兒,女曰嬰。  又《韻會》兒,倪也。人之始,如木有端倪。  又《倉頡篇》兒,嬬也。謂嬰兒嬬嬬然,幼弱之形也。  又《韻會》姓也。漢有兒寬。  又《唐韻》五稽切《集韻》《韻會》研奚切《正韻》五黎切,𠀤音霓。姓也。 《前漢·藝文志》兒良一篇。 《註》師古曰:六國時人也。 《兒寬傳》兒寬,千乘人也。  又《韻會》弱小也。通作倪。 《孟子》反其旄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