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不解决问题,只招致危险。
《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
比喻不解决问题,只招致危险。《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 扬之化,施之函 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清 唐训方《里语征实》卷下引作“解衣抱火”。 连动 用衣服去包裹火焰。比喻对解决问题无助还会导致危险。《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张罗捕虎。”△贬义。一般用于处事方法不当方面。也作“解衣抱火”。
剖开,分开:~剖。分~。瓦~。~体。 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开。~甲归田。~囊相助。 除去,除,废除,停止:~放(➊使广大人民群众脱离压迫;➋解除束缚而得到自由)。~除。~饿。~乏。~惑。~疑。~围。~脱。~雇。~聘。~散。~毒。 溶化:溶~。~冻。 讲明白,分析说明:~释。~析。~说。劝~。~嘲。 懂,明白:理~。见~。 调和,处理:~决。和~。调(tiáo )~。排~。 高兴,开心:~颜而笑。 排泄:~手。 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演算方程式:~方程。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进学解》。
发送。 押送财物或犯人:押~。起~。~差(chāi)。~回北京。
古同“懈”,松弛,懈怠。 古同“邂”,邂逅。 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卖~的。跑马卖~。 〔~湖〕湖名,在中国山西省。 姓。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服。~着(zhuó)。~冠。~架。~锦还(huān)乡。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糖~。肠~。 姓。
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装。~饺子。 包好了的东西:邮~。背(bèi )~。 装东西的袋:书~。皮~。 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括。~举(总括)。~容。~涵。~罗万象。无所不~。 总揽,负全责:~销。~揽。 保证:~赔。~在我身上。 约定的,专用的:~饭。~工。 围:~围。~剿。 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面食:~子。糖~儿。 身体上肿起的疙瘩:脓~。 姓。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力。~烛。~源。~焰。烟~。~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 紧急:~速。十万~急。 指枪炮弹药等:~药。~炮。 发怒,怒气:~暴。~性。 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毒~攻心。 形容红色的:~红。~腿。 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 姓。
《唐韻》《正韻》佳買切《集韻》《韻會》舉嶰切,𠀤皆上聲。 《說文》判也。从刀判牛角。 《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 《左傳·宣四年》宰夫解黿。 《前漢·𨻰湯傳》支解人民。 《註》謂解𢧵其四支也。 又《博雅》散也。 《玉篇》緩也。 《易·解卦註》解,難之散也。 《正義》解有兩音,一古買反,謂解難之初。一諧買反,謂旣解之後。故序卦云:解者,緩也。險難解釋,物情舒緩,故爲解也。 《前漢·張耳𨻰餘傳》今獨王𨻰,恐天下解也。 《註》謂離散其心也。 又《玉篇》釋也。 《儀禮·大射禮·解綱註》解,猶釋也。 《文心雕龍》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諜。解者,釋也。解釋結滯,徵事以對也。 又《廣韻》脫也。 《禮·曲禮》解屨不敢當階。 又《博雅》說也。 《史記·封禪書》船交海中,皆以風爲解。 《註》皆自解說,遇風不至也。 又《廣韻》講也。一曰釋詁也。 《禮·經解疏》解者,分析之名。 又樂曲解。 《古今樂錄》傖歌以一句爲一解,中國以一章爲一解。王僧䖍啓云:古曰章,今曰解。解有多少,當是先詩而後聲也。 又《字彙補》削也。 《魯語》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 又止也。 《前漢·五行志》歸獄不解,兹謂追非。 又開也。 《後漢·耿純傳贊》嚴城解扉。 又達也。 《莊子·秋水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 又解構,猶閒構也。 《後漢·隗囂傳》勿用傍人解構之言。 又猶會合煩辱也。 《淮南子·俶眞訓》孰肯解構人閒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 又道家有尸解術。 《史記·封禪書》爲方僊道,形解銷化。 《集解》尸解也。 《問奇集》《金壷字考》攺音假,非。 又梵言目帝羅,此雲解脫。荆溪淨名記,若正用功,解可作古買切。功成日,解應作戸買切。强分二音,亦非。 又解解,戟多之貌。 《揚子·太𤣥經》次七:何戟解解遘。 又《集韻》《韻會》下買切《正韻》胡買切,𠀤音蟹。義同。 又《增韻》物自解散也。 《孔安國·尚書序》逃難解散。 《註》解音蟹。 又《廣韻》曉也。 《禮·學記》相說以解。 《註》解物爲解,自解釋爲解,是相證而曉解也。 《魏志·賈詡傳》太祖與韓遂、馬超戰渭南,問計於詡。對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 《註》謂曉悟也。 又《博雅》跡也。 《爾雅·釋獸》𪊽,其跡解。 《註》其跡名解。 又地名。 《左傳·昭二十二年》王師軍於解。 《註》洛陽西南有大解、小解。 又《史記·甘茂傳》今公與楚解口地。 《索隱》秦地名。 《正義》解口,猶開口也。 又州縣名。 《一統志》春秋爲晉之解梁城,戰國屬魏,漢爲解縣,屬河東郡,五代漢始置解州,治解縣,元屬平陽路,明因之。 又姓。 《廣韻》自唐叔虞食邑于解,後因氏。 又複姓。 《姓苑》北魏有解枇氏,後攺爲解氏。 又《說文》解廌,獸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弄解豸。 《註》解豸,似鹿,一角,一名神羊。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唐御史法冠,一名解廌冠,取其能觸邪也。 《晉書·輿服志》作獬豸。 《王充·論衡》作觟𧣾。 又與嶰通。嶰谷,谷名。 《前漢·律歷志》取竹之解谷。 《孟康曰》解,脫也。一說昆侖之北谷名也。 又與澥通。 《前漢·揚雄傳》江湖之雀,勃解之鳥。 又與蟹同。 《呂覽·恃君篇》大解、陵魚,大人之居。 《山海經》作大蟹。 又《唐韻》尸賣切《集韻》《韻會》下解切,𠀤蟹去聲。亦判也,散也,曉也,獸也,地名也。 又《玉篇》接中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爲弓,茭解中有變焉,故挍。 《註》茭,弓檠也。茭解,謂接中也。 又支節也。 《前漢·賈誼傳》所排擊剝割,皆衆理解也。 《師古註》解,支節也。 又與懈同。 《詩·大雅》不解于位。 《註》解,怠惰也。 《禮·月令》民氣解惰。 又與邂同。 《正字通》解后,卽邂逅,言彼此不期而遇也。 《六書正譌》別作邂,非。 又《廣韻》古隘切《集韻》《韻會》居隘切《正韻》居拜切,𠀤皆去聲。 《類篇》除也。一曰聞上也。 《韻會》發也。 《唐制》進士由鄕而貢曰解額。 又《國史補》外府不試而貢者,謂之拔解。 《宋史·選舉志》天下之士,屛處山林,令監司守臣解送。 又《職官志》入額人一任實滿四年,與解發赴銓。 《正字通》凡官司解報、杻解,皆此音。 《韻會》讀若懈,非。 又與廨同。 《玉篇》署也。 《商子·墾令篇》高其解舍。 《左思·吳都賦》解署棊布。 《註》言非一也。 又《集韻》口賣切,楷去聲。解垢,詭曲之辭。 《莊子·胠篋篇》解垢同異。 《音義》又音楷。 又叶舉履切,音几。 《古詩》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又叶居縊切,音記。 《楚辭·九章》愁鬱鬱之無快兮,居戚戚而不解。心鞿羈而不開兮,氣繚轉而自締。 又叶訖力切,音棘。 《詩·魯頌》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 又叶舉下切,嘉上聲。 《僧皎然·題毗沙天王像》憶昔胡兵圍未解,感得此神天之下。 《俗書正誤》解从刀、牛。俗从羊作觧,非。廨字原从厂作。
『衣』《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希切,音依。 《說文》上曰衣,下曰裳。 《世本》胡曹作衣。黃帝時人。 《白虎通》衣者,隱也。 《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 《玉篇》所以形軀依也。 《類篇》象覆二人之形。 《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禮·玉藻》衣,正色。裳,閒色。 《傅𤣥·衣銘》衣服從其儀,君子德也。衣以飾外,德以飾內。 又絲衣,祭服也。 《詩·周額》絲衣其紑。 又《博雅》寢衣,衾,𩏩服也。 又《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又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閒施一襠,以養心也。 又面衣。 《晉書·惠帝紀》尚書高光進面衣。 又耳衣。 《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 又綴衣,掌衣服官名。 《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又白衣,未仕之稱。 《後漢·崔駰傳》憲諫以爲不宜與白衣會。 又牛衣,編亂麻爲之。卽今俗呼爲龍具者。 《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又垣衣,苔也。 《王融詩》垣衣不可裳。 又姓。 《通志·氏族略》見《姓苑》。 《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又人名。 《高士傳》被衣,堯時人。蒲衣,舜時人。 又靑衣,地名。 《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 《註》今爲臨卭。 又借服膺意。 《書·康誥》紹聞衣德言。 又《唐韻》於旣切,讀去聲。服之也。 《玉篇》以衣被人也。 《增韻》著衣也。 《晏子·雜下篇》衣十升之布。 《前漢·東方朔傳》身衣弋綈。 又《韻補》於斤切。齊人言衣聲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謂歟。 一作㐆。 《通志·六書略》卽衣字,从向、身。
『包』《廣韻》布交切《集韻》班交切,𠀤音苞。 《說文》包,象人褱姙。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氣起於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爲夫婦褱姙於巳。巳爲子,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年始寅,女年始申也。 又容也。 《易·泰卦》九二包荒,用馮河。 又裹也。 《書·禹貢》包匭菁茅。 《禮·樂記》倒載干戈,包以虎皮。 又《前漢·班固敘傳》包漢舉信。 《註》劉德曰:包,取也。 又通作苞。叢生也。 《書·禹貢》草木漸包。 又姓。 《廣韻》楚大夫申包胥之後。漢有大鴻臚包咸。 又山名。 《山海經註》吳縣南,太湖中包山下有洞庭穴,號爲地脈。 又《集韻》《正韻》𠀤蒲交切,音咆。 《集韻》匏亦作包。 又庖通作包。 《易·姤卦》包有魚。 《繫辭》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又《韻補》房尤切,音浮。地名。春秋,公及莒人盟于包來。左氏作孚。通雅,古呼包如孚,脬與胞,桴與枹,莩與苞,浮與抱之類,同原相因,故互通。 又叶補苟切,褒上聲,裹也。 《詩·召南》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火』《唐韻》《集韻》呼果切《韻會》《正韻》虎果切,𠀤貨上聲。 《說文》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 《釋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 《玉篇》𤆄者,化也,隨也,陽氣用事萬物變隨也。 《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又星名。 《書·堯典》日永星火。 《傳》火,蒼龍之中星。 又大火,鶉火,辰次之名。 又《禮·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 《前漢·成帝紀》火耕水耨。 又《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疾。 《註》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論語》鑽燧改火。 又盛陽曰炎火。 《詩·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傳》炎火,盛陽也。 《箋》螟螣之屬,盛陽氣嬴則生之。明君爲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與炎火,使自消亡。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 《疏》春官爲大火。夏官爲鶉火,秋官爲西火,冬官爲北火,中官爲中火。 又《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 《左傳》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又《南史·齊武帝紀》魏地謠言,赤火南流,有沙門從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云以療疾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咸云聖火。 又《唐書·兵志》府兵,十人爲火,火有長。彍騎,十人爲火,五火爲團。 《通典·兵制》五人爲烈,烈有頭目,二烈爲火,立火子,五火爲隊。 又《司馬法》人人正正,辭辭火火。 《註》言一火與一火猶人人殊之人人也。卽俗謂火伴。 《古木蘭詩》出門看火伴。 又人身有火。 《本草綱目》心藏神爲君火。包絡爲相火。 又隂火,海中鹽氣所生。凡海水遇隂晦,波如然火,有月卽不復見。 《木華·海賦》隂火潛然。 又山名。 《山海經》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又《正字通》陸游曰:火山軍,其地鋤深,則有烈燄,不妨耕種。 又井名。 《左思·蜀都賦》火井沈熒於幽泉。 《註》火井,在臨邛縣。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須臾隆隆如雷聲,焰出通天,光輝十里,以筒盛接,有光無灰。 又寒火。 《抱朴子·地眞篇》南海蕭丘,火春生秋滅。生木小,焦黑。 又火傳。 《莊子·養生主》指窮放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又南方有食火之國,其人能食火炭。 又《爾雅·釋魚》十龜,一曰火龜。 《疏》龜生火中者。 又火䑕。 《山海經》火山國,其山雖霖,雨火常燃,火中白䑕,時出山邊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澣布。 又姓。 《明紀事本末》火濟,從諸葛亮南征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 《正字通》洪武時,翰林火原潔。 又《廣東通志》古人一年四時改火。今瓊州西鄕音謂一年爲一火,火音微。東鄕人謂一年爲喜,或爲之化,乃喜之變音。 又叶虎洧切《詩·豳風》七月流火,八月萑葦。◎按唐韻正:火,古音毀,轉聲則爲喜,故灰字从火得聲。而左傳襄三十年:或叫于宋太廟,曰:譆譆出出,鳥鳴于亳社。如曰譆譆,則爲火之徵也。是直以爲火當讀作毀,非止叶音矣。 又叶後五切。 《韓愈·元和聖德詩》施令酬功,急疾如火。天地中閒,莫不順序。 又叶虎何切。 《莊子·外物篇》利害相摩生火寔多,衆人焚和,月固不勝火。 《韻會小補》今人謂兔岐脣曰火。蓋古音也。 《集韻》或作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