觳觫伏罪


   觳觫:恐惧得发抖的样子。指惶恐认罪。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ú sù fú zuì
成语注音 ㄏㄨˊ ㄙㄨˋ ㄈㄨˊ ㄗㄨㄟˋ
成语简拼 hsfz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觳觫伏辠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觳觫:恐惧得发抖的样子。指惶恐认罪。


成语示例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2回:“公子宋随班行礼,全无觳觫伏罪之语。”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觫〕恐惧颤抖的样子。

〔觳~〕见“觳”。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降龙~虎。 隐藏:~兵。埋~。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 姓。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不容诛。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过失,罪过)。归~于人。 刑罚:判~。畏~。待~。请~。 苦难,痛苦:受~。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觳』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谷切,音斛。 《說文》盛觵巵也。一曰射具。 《類篇》觳簏,器名。  又《玉篇》盡也,族也。  又薄也。 《管子·地員篇》五粟之狀,剛而不觳。 《註》觳,薄也。 《唐書·薛苹傳》治身觳薄。 《音義》觳又音確。  又觳觫,懼貌。詳前觫字註。  又《韻會》通作斛。 《周禮·冬官考工記》鬲實五觳,庾實二觳。 《註》觳讀爲斛,受三斗。鄭康成謂豆實三而成觳,則觳受斗二升。  又《集韻》古祿切,音穀。器名。受三斗。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轄覺切,音學。 《類篇》射具,所以盛隿。  又《爾雅·釋詁》觳,盡也。 《註》觳音學。 《史記·秦始皇紀》堯、舜飯土塯,啜土鉶,雖監門之養,不觳於此。 《索隱》言監門下人飯猶不盡此。 《徐廣曰》觳音嚳,推也。  又足跗也。 《儀禮·士喪禮》明衣不辟長及觳。 《註》長及足尖。  又獸蹄也。 《儀禮·特牲饋食禮》主婦俎觳折。 《註》折牲蹄爲俎也。 《鄭氏曰》觳,後足也。  又音確。  又《廣韻》苦角切《類篇》《正韻》克角切,𠀤音確。 《廣韻》盛脂器也。  又《正韻》無潤也。 《莊子·天下篇》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 《郭註》義與瘠同。 《韻會》又音覺。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訖岳切,音覺。與角同。校也,競也,觸也。 《韓非子·用人篇》强弱不觳力。 《史記·大宛傳》大觳抵出奇戲。互詳角字註。

『觫』

《集韻》《正韻》蘇谷切《韻會》蘇木切,𠀤音速。觳觫,懼死貌。 《孟子》吾不忍其觳觫。

『伏』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房六切,音服。偃也。 《禮·曲禮》寢毋伏。  又《廣韻》匿藏也。 《書·大禹謨》嘉言罔攸伏。 《詩·小雅》潛雖伏矣。 《史記·樂書》羽者嫗伏,毛者孕鬻。 《前漢·趙廣漢傳》發奸摘伏如神。  又屈服也。 《左傳·隱十一年》許旣伏其罪矣。  又三伏。 《史記·秦本記》秦德公二年初伏。 《註》六月三伏之節。始自秦德公。周時無伏。 《釋名》伏者,金氣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氣代謝,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 《註》夏至後三庚爲初伏,第四庚爲中伏,立秋後初庚爲末伏。  又姓。漢有伏勝,伏隆。 《氏族博考》伏宓同出伏羲氏。漢伏生,晉書作宓生。  又乞伏,外國姓。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扶富切,浮去聲。禽覆卵也。 《古今注》燕伏戊己。 《前漢·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雞伏子。  又《集韻》鼻墨切。與匐通。 《史記·范雎傳》膝行蒲伏。  又叶必歷切,音壁。 《賈誼·鵩賦》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凶同域。

『罪』

《廣韻》徂賄切《集韻》粗賄切,𠀤音㠑。 《說文》捕魚竹罔。 《易·解卦》君子以赦過宥罪。 《書·大禹謨》罪疑惟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