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隐公元年》载: 郑 共叔段 欲袭 庄公 , 武姜 将开启城门为内应,事败, 庄公 “遂寘 姜氏 于 城潁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后以“誓泉之讥”指因对母亲说过绝情誓言而受到的讥刺。《后汉书·何敞传》:“上
《左传·隐公元年》载: 郑 共叔段 欲袭 庄公 , 武姜 将开启城门为内应,事败, 庄公 “遂寘 姜氏 于 城潁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后以“誓泉之讥”指因对母亲说过绝情誓言而受到的讥刺。《后汉书·何敞传》:“上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想出一个办法对郑庄公说:“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春秋时,郑庄公母姜氏替庄公弟共叔段袭击庄公夺取王位作内应,事泄失败,庄公便把母亲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与母亲相见。庄公后来后悔此话说过头了,便采纳颍考叔的建议,掘地在隧道中与母亲相见,于是母子关系恢复如初。颍考叔,是春秋初郑国颍谷掌管封疆的官吏。后以“誓泉之讥”用为臣下批评封建君主不善于处理好与母亲关系的代称。 《后汉书.何敞传》:“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曰:‘上不欲令皇太后损文母(指周文王妃太姒,为后妃有德之美称)之号,陛下有誓泉之讥;下使宪等得长保其福祐。’” 偏正 因对母亲发过绝情誓言而受到讥刺。据《左传·隐公元年》载:郑共叔段欲袭庄公,庄公之母武姜将开启城门为内应。事败,庄公“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后汉书·何敞传》:“上不欲令皇太后损文母之号,陛下有~,下使宪等长保其福佑。”
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师。~词。~愿。~死。 表示决心的话:发~。宣~。立~。
从地下流出的水源:~源。~瀑。甘~。温~。喷~。黄~(旧时称人死后所在的地方。亦作“九泉”)。 古代钱币的名称。 姓。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讽刺,挖苦:~讽。~评。~笑。~诮。冷~热嘲。 查问,察问。 指责,非议:~议。~弹(tán )(指责,抨击)。 规劝。
《唐韻》《集韻》《韻會》𠀤時制切,音逝。 《說文》約束也。 《六書統》从言从折。以言折其罪也。 《爾雅·釋言》謹也。 《註》所以約勤謹戒衆。 《疏》謹,敕也。集將士而戒之曰誓。 《釋名》制也,以拘制之也。 《正韻》約信也。 《書·大禹謨》禹乃會羣后,誓于師。 《傳》誓,戒也。軍旅曰誓。 《左傳·閔二年》誓軍旅。 《註》宣號令也。 《禮·曲禮》約信曰誓。 《疏》用言辭共相約束,以爲信也。 又《文王世子》曲藝皆誓之。 《註》戒謹也。 又《玉篇》命也。 《周禮·春官·典命》凡諸侯之適子,誓于天子攝其君。 《註》誓,猶命也。言誓者,明天子旣命之爲嗣,樹子不易也。 又禮,將祭而號令齊百官,亦謂之誓。 《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 《註》誓戒,要之以𠛬,重失禮也。 又男女私約亦曰誓。 《詩·國風》信誓旦旦。 又《尚書》有甘誓、湯誓、泰誓、牧誓、費誓、秦誓,皆篇名。 《傳》書有六體,誓其一也。 又人名。 《史記·秦始皇紀》高誓,古仙人名。 又《集韻》以制切,音曳。相約以言也。 又食列切,音舌。義同。 《玉篇》古文誓字。註詳言部七畫。
『泉』《唐韻》疾緣切《集韻》《韻會》從緣切《正韻》才緣切,𠀤音全。 《說文》水原也。象水流成川形。 《易·蒙象》山下出泉。 又《爾雅·釋水》濫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沃泉縣出。縣出,下出也。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 又同出異歸曰肥泉。 《詩·衞風》我思肥泉,兹之永歎。 又醴泉。 《禮·禮運》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又泉有光華曰榮泉。 《前漢·郊祀歌》食甘露,飮榮泉。 又瀑布曰立泉。 《班固·終南山賦》立泉落落。 又州名。 《廣輿記》周時爲七閩地,隋曰溫陵,唐曰泉州。 又天泉,星名。 《甘氏星經》天泉十星,在鼈東。一曰大海,主灌漑溝渠之事。 又龍泉,劒名。卽龍淵也。 《杜甫詩》三尺獻龍泉。 又姓。南史有泉企。 又貨泉,卽錢也。 《周禮·天官》外府掌布之出入。 《註》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無不徧也。 又《地官·泉府註》泉,或作錢。 又《集韻》疾眷切,全去聲。義同。 又《韻補》叶才勻切,音秦。 《李尤·東觀銘》房闥內布,疏綺外陳。是謂東觀,書籍林泉。 《集韻》或作灥。 又𤽄、𤿁、𤆁。
『之』《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