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愦觉聋


   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ǐng kuì jué lóng
成语注音 ㄐ一ㄥˇ ㄎㄨㄟˋ ㄐㄩㄝˊ ㄌㄨㄥˊ
成语简拼 jkj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警憒覺聾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贤士大夫主持风教,固宜默握其权,时与厘定,以为警愦觉聋之助,初非徒娱心适志已也。”


成语典故

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愦的人警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贤士大夫主持风教,固宜默握其权,时与厘定,以为警愦觉聋之助,初非徒娱心适志已也。” 并列 告诫昏愦的人,使耳聋的人得到感知。比喻用良言益语唤醒昏庸麻木的人。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贤士大夫主持风教,固宜默握其权,时与厘定,以为~之助。”△一般用于提醒人们对世俗要保持警觉,努力向上,做有用的人。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戒备,告诫:~卫。~世。~告。~戒。~备。~惕。~省(xǐng )(警惕醒悟)。 需要戒备的事件或消息:~号。~报。~钟。 感觉敏锐,见解独到:~句。~觉(jué)。机~。 国家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安的武装力量:~察。~士。

昏乱,糊涂:~~(a.昏乱不安;b.糊涂)。昏~。发聋振~。

耳听不见声音:~子。耳~。发~振聩(发出的声音很大,使耳聋人也能听见;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他们清醒。亦作“振聋发聩”)。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警』

《唐韻》《正韻》居影切《集韻》《韻會》舉影切,𠀤音景。 《說文》戒也。 《玉篇》敕也。 《左傳·宣十二年》且雖諸侯相見,軍衞不徹警也。 《疏》戒之至也。 《周禮·天官·小宰》正歲則以灋警戒羣吏,令修宮中之職事。 《註》勑戒之言。  又猶起也。 《禮·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衆也。 《疏》警動衆人,令早起也。  又《廣韻》寤也。  又《廣雅》警警,不安也。  又曲名。 《唐書·儀衞志》鼓吹九曲,三曰警鼓。  又通作儆。 《古今注》警蹕,所以戒行徒也。 《前漢·梁孝王傳》出稱警,入言䟆。 《師古註》警者,戒肅也,䟆,止行人也。 《周禮·夏官·鄭註》作儆蹕。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警州,本定遠城。 亦通作驚。 《史記·司馬相如傳》祝融驚而蹕御。 《漢書》作警。 《說文》本作警。警字从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