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警戒;豫:通“预”,预先。指事后有所警戒不如事先有所防备。
诫:警戒;豫:通“预”,预先。指事后有所警戒不如事先有所防备。
《国语·晋语一》:“诫莫若豫,豫而后给。”
《国语?晋语一》:“诫莫若豫,豫而后给。”
警告,劝人警惕:告~。 文告。 文体名:~敕。
不要:~哭。 没有,无:~大。~非。~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 不,不能:~如。~逆。~须有。~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能助。 古同“漠”,广大。 姓。
古同“暮”。
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约计:~干(gān )。~许。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顺从:“曾孙是~。”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般若〕见“般3”。
欢喜,快乐:~附。~游(逸乐嬉游)。不~之色。 同“预”。 安闲,舒适:逸~。 古同“与”,参与。 中国河南省的别称:~剧(亦称“河南梆子”)。
《唐韻》慕各切《集韻》《正韻》末各切,𠀤音寞。 《韻會》無也,勿也,不可也。 《易·繫辭》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又定也。 《詩·大雅》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又謀也。 《詩·小雅》秩秩大猷,聖人莫之。 又《博雅》强也。 《論語》文莫吾猶人也。 《晉書·欒肇·論語駁曰》燕齊謂勉强爲文莫。 《揚子·方言》侔莫,强也,凡勞而相勉謂之侔莫。 《淮南子·謬稱訓》猶未之莫與。 《註》莫,勉之也。 又削也。 《管子·制分篇》屠牛垣,朝解九牛而刀可莫鐵。 又《博雅》莫莫,茂也。 《詩·周南》維葉莫莫。 《註》莫莫,茂密之貌。 又《莊子·逍遙遊》廣莫之野。 《註》莫,大也。 又姓。 《通志·氏族略》卽幕氏省文。漢有富人莫氏,見《游俠傳》。唐有比部員外郎莫藏用。 又《史記·夏本紀註》五湖之一有莫湖。 又與瘼通。 《詩·小雅》莫此下民。 又與幕通。 《史記·李廣傳》莫府省約文書籍事。 又《說文》莫故切。同暮。 《易·夬卦》莫夜有戎。 又菜也。 《詩·魏風》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註》音暮。 《陸璣疏》莫,莖大如箸,赤節,節一葉,似柳葉,厚而長,有毛刺,今人繅以取繭緒。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爲羹,又可生食。五方通謂之酸迷,冀州人謂之乾絳,河、汾之閒謂之莫。 又通膜。 《禮·內則》去其皽。 《註》皽謂皮肉之上魄莫也。 又《韻會》莫白切,音陌。靜也。 《詩·小雅》君婦莫莫。 《註》言淸靜而敬至也。 《左傳·昭二十八年》德正應和曰莫。 又《唐韻古音》平聲,音謨。《漢書》註引《詩》聖人莫之作謨。 《直音》作𦱤。
『若』《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𠀤音弱。 《說文》若,擇菜也。 又《玉篇》杜若,香草。 《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 《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 又順也。 《書·堯典》欽若昊天。 《傳》敬順也。 《詩·小雅》曾孫是若。 又汝也。 《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 《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又如也。 《書·盤庚》若網在綱。 又乃也。 《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又語辭。 《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 《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又《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爲復子若孫。 《註》若者,豫及之辭也。 又若若,垂貌。 《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 又《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 《註》若,海神。 又歲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又若木。 《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 《楚辭·天問》若華何光。 《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又水名。 《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 又姓。 《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 又《廣韻》人者切,音惹。乾草也。 又般若,梵語謂智慧也。 《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又《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 《柳宗元文》蘭若眞公。 《註》官賜額者爲寺,私造者爲招提、蘭若。 又人賒切,音婼。蜀地名。 《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 《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𤰞相若,强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爲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爲汝者。《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漢書》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據也。
『豫』《廣韻》《集韻》《類篇》《韻會》羊洳切《正韻》羊茹切,𠀤音預。象類。 《說文》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 又《爾雅·釋詁》安也。 《又》樂也。 《玉篇》怠也,佚也。 《正韻》悅也。 《易·豫卦疏》謂之豫者,取逸豫之義,以和順而動,動不違衆,衆皆悅豫也。 《書·太甲》無時豫怠。 《詩·小雅》逸豫無期。 又《增韻》遊也。 《孟子》一遊一豫,爲諸侯度。 《張衡·東京賦》度秋豫以收成。 《註》秋行曰豫。 又《爾雅·釋言》敘也。 《疏》事豫備者亦有敘也。 《玉篇》早也,逆備也。 《易·旣濟》君子思患而豫防之。 《禮·學記》禁於未發之謂豫。 《中庸》凡事豫則立。 《註》素定也。 《玉篇》或作預。 又《爾雅·釋詁》厭也。 又參與也。 《正韻》與與通。 《後漢·東夷傳》楚靈會申,亦來豫盟。 《宋書·王弘傳》以私賤無名之人,豫公家有實之任。 又猶、豫,二獸名,性多疑。凡人臨事遲疑不決者,借以爲喩。 《史記·呂后紀》計猶豫未有所決。 《禮·曲禮》作猶與。 《註》與,本亦作豫。 《疏》猶,玃屬。與,象屬。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 又州名。 《書·禹貢》荆河惟豫州。 《疏》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 《釋名》豫州在九州中,京師、東都所在,常安豫也。 《晉書·地理志》豫,舒也,言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也。舒音豫。 《廣韻》秦爲三川郡。漢爲河南郡。後魏置同州,又攺爲豫州。 又姓。 《潛夫論》豫氏,本姬姓。晉智伯臣豫讓。 又《集韻》詞夜切,音謝。與榭通。 《儀禮·鄕射禮》豫則鉤楹內,堂則由楹外。 《註》豫,讀如成周宣榭之榭,今言豫者,謂州學也。一云與堂序之序同。 又《集韻》商居切,音書。與舒同。伸也。 《類篇》古文豫字。註詳豕部九畫。 《字彙補》譌作𢄮,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