谗:说别人坏话;慝:邪恶。进谗言的恶人的嘴。
谗:说别人坏话;慝:邪恶。进谗言的恶人的嘴。
《晋书·王睿传》:“乐羊既反,谤书盈箧,况臣顽疏,能免谗慝之口。”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专进谗言的恶人的嘴及其议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晋书.王濬传》:“乐羊既反,谤书盈箧,况臣顽疏,能免谗慝之口!” 偏正 专进谗言的坏人的嘴。《晋书·王濬传》:“乐羊既反,谤书盈箧,况臣顽疏,能免~。”△贬义。用于申斥小人谗毁方面。
在别人面前说陷害某人的坏话:~言。~害。~佞。进~。信~。
奸邪,邪恶:隐~(人家不知道的罪恶)。 阴气。 灾害:“以伏蛊~”。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廣韻》他德切《集韻》惕得切,𠀤音忒。 《廣韻》慝,惡也。 《書·畢命》旌別淑慝。 又穢也。 《禮·樂記》世亂,則禮慝而樂淫。 又邪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慝。 又隱惡也。 《書·周官篇》司𡨥詰姦慝。 又地慝,若瘴蠱也。 《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 《晉語》宵靜女德,以伏蠱慝。 又方慝也。 《周禮·地官》誦訓掌道方慝,以詔辟忌。 《註》方慝,四方言語所惡也。 又仄慝也。 《前漢·五行志》朔而月見東方,謂之仄慝。 《孟康曰》仄慝者,月行遲在日後,當沒而更見也。 又《集韻》昵力切,音匿。隱情飾非曰慝。 从匿从心,蓋惡之慝於心者。
『之』《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口』《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