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齿焚身


   焚身:丧生。象因为有珍贵的牙齿而遭到捕杀。比喻人因为有钱财而招祸。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àng chǐ fén shēn
成语注音 ㄒ一ㄤˋ ㄔˇ ㄈㄣˊ ㄕㄣ
成语简拼 xcfs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象齒焚身
成语英文 An elephant is killed because of its ivory.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焚身:丧生。象因为有珍贵的牙齿而遭到捕杀。比喻人因为有钱财而招祸。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正是:山木自寇,象齿焚身。恫哉李督!死不分明。(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一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成语典故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春秋时郑国大夫子产闻知晋国大夫范宣子贪财不重德,便用象因牙齿值钱而遭杀身之祸的道理对他进行规劝。后因以“象齿焚身”比喻人因多财而招来灾祸。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二十一回:“山木自寇,象齿焚身,恫哉李督,死不分明。” 主谓 焚身,丧生。象因有珍贵的牙齿而遭到捕杀。比喻人以多财得祸。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121回:“山木自寇,~。恫哉李督! 死不分明。”△多用于哲理方面。→财多命殆 ?身外之物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哺乳动物,是目前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多产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区,门牙极长,可用于雕刻成器皿或艺术品:~牙。~牙宝塔(喻脱离群众和生活的文学家、艺术家的小天地)。 形状,样子:形~。景~。气~。现~。想~。~征。万~更新。~声。~形。

烧:~烧。~毁。~化。~香。~书坑儒。~膏继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忧心如~。

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躯。人~。~材。~段。船~。树~。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世。献~。 亲自,本人:自~。亲~。~教。~体力行。 统指人的地位、品德:出~。~分(fèn )。~败名裂。 孕,娠:~孕。 量词,指整套衣服:做了一~儿新衣服。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象』

《唐韻》徐兩切《集韻》《韻會》《正韻》似兩切,𠀤詳上聲。 《說文》長鼻牙,南越大獸,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 《爾雅·釋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 《疏》犀、象二獸,皮角牙骨,材之美者也。 《詩·魯頌》元龜象齒。 《左傳·襄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 《禮·玉藻》笏,諸侯以象,士竹本象可也。  又《王安石·字說》象牙感雷而文生,天象感氣而文生,故天象亦用此字。 《易·繫辭》在天成象。 《疏》謂懸象日月星辰也。 《禮·樂記·註》象,光耀也。  又《韓非子·解老篇》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易·繫辭》象也者,像此者也。 《疏》言象此物之形狀也。 《左傳·桓六年》申繻曰:名有五,以類命爲象。 《註》若孔子首象尼丘。 《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二曰象。 《註》謂災變雲物如衆赤鳥之屬,有所象似。 《前漢·王莽傳》白煒象平。 《註》象,形也。萬物無不成形于西方。  又法也。 《書·舜典》象以典𠛬。 《傳》法用常𠛬,用不越法。 《儀禮·士冠禮》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 《註》象,法也。  又象魏,門闕也。一曰書名。 《周禮·天官·大宰》正月之吉,縣治象之法于象魏。 《疏》周公謂之象魏,雉門之外,兩觀闕高魏魏然也。 《左傳·哀三年》命藏象魏。 《疏》由其縣于象魏,故謂其書爲象魏。  又象尊,酒器。 《左傳·定十年》犧、象不出門。 《疏》象尊以象鳳凰。或曰以象骨飾尊。《三禮圖》云:當尊腹上畫象之形。 《禮·明堂位》犧象,周尊也。  又通言之官。 《禮·王制》南方曰象。 《註》劉氏曰:象,像也。如以意倣象,其似而通之,周官象胥是也。  又舞名。 《詩·周頌序》維淸奏象舞也。 《正義》文王時有擊刺之法,武王作樂,象而爲舞,號其樂曰象舞。 《禮·內則》成童舞象。 《史記·樂書》文王之舞,舞之以未成人之童,故謂之象舞。  又象人,若今戲蝦魚、獅子者也。 《前漢·禮樂志》郊祭,常從象人四人。  又罔象,水怪名。 《史記·孔子世家》水之怪龍、罔象。 《註》罔象食人,一名沐腫。  又藥名。 《本草綱目》盧會,一名象膽,以其味苦如膽也。  又象敎。卽佛敎也。 《王中·頭陀寺𥓓》正法旣沒,象敎陵侇。 《註》謂爲形象以敎人也。  又郡名,州名,山名。 《史記·秦始皇紀》三十三年爲象郡。 《註》今日南。  又百越地,𨻰置象郡,因象山名。隋平𨻰置象州。  又姓。 《姓苑》潁州望族。今南昌有此姓。  又《正字通》象有平、上、去三聲,諸韻書收入養韻,漾韻不收,《正韻》亦然。《六書》有一字備四音者,有轉十數音者,獨至象必限以一音,此古今分韻之謬也。  又叶徐羊切,音詳。 《晉書·樂志·地郊饗神歌》祇之體,無形象。潛泰幽,洞忽荒。

『焚』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符分切,音汾。 《玉篇》燒也。 《集韻》火灼物也。 《書·胤征》玉石俱焚。 《易·離卦》焚如。 《春秋·桓七年》焚咸丘。 《註》焚,火田也。 《禮·月令》仲春毋焚山林。  又《集韻》方問切,音奮。 《左傳·襄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 《註》杜預曰:焚,斃也。服虔曰:焚,讀曰僨僵也。 《集韻》本亦作僨。  又叶汾沿切。 《郭璞·炎山贊》木含陽精,氣結則焚,理其微乎,其妙在傳。  又叶符筠切。 《曹植文》季嗣不維,網漏于秦,崩樂滅學,儒坑禮焚。 《說文》本作燓。 《集韻》或作炃燌。

『身』

《唐韻》失人切《集韻》《韻會》《正韻》升人切,𠀤音申。 《說文》躬也,象人之身。 《爾雅·釋詁》我也。 《疏》身,自謂也。 《釋名》身,伸也。可屈伸也。 《廣韻》親也。 《九經韻覽》軀也。總括百骸曰身。 《易·艮卦》艮其身。  又《繫辭》近取諸身。 《書·伊訓》檢身若不及。 《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又《詩·大雅》大任有身。 《傳》身,重也。 《箋》重爲懷孕也。 《疏》以身中復有一身,故言重。  又告身。 《唐書·選舉志》擬奏受皆給以符,謂之告身。  又《史記·西南夷傳》身毒國。 《註》索隱曰:身音捐。  又《韻補》叶尸連切。 《楊方·合歡詩》我情與子合,亦如影追身。寢共織成被,絮用同功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