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任蒙劳


   谓担负重任,承受劳苦。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ù rèn méng láo
成语注音 ㄈㄨˋ ㄖㄣˋ ㄇㄥˊ ㄌㄠˊ
成语简拼 frm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負任蒙勞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谓担负重任,承受劳苦。


成语示例


梁启超《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徒以无国会之故,代彼等负任蒙劳,凡百偾张,凡百丛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赵·慎则《慎子·民杂》:“人君自任,而务为善以先下,则是代下负任蒙劳也,臣反逸矣。”


成语典故

谓担负重任,承受劳苦。《慎子.民杂》:“人君自任,而务为善以先下,则是代下负任蒙劳也,臣反逸矣。”梁启超《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徒以无国会之故,代彼等负任蒙劳,凡百偾张,凡百丛脞,悉以诿卸于王之一身,彼等自处至安,而贻王以至危。” 并列 承担重任,蒙受劳苦。梁启超《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徒以无国会之故,代彼等~。”△多用于社会责任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驮,背(bèi ):~米。~疚。~重。如释重~。~荆请罪。 担任:担~。~责。~累(lěi )。~罪。~荷。忍辱~重。身~重任。 仗恃,依靠:~隅顽抗。自~(自以为了不起)。 遭受:~伤。~屈。 具有,享有:久~盛誉。 欠(钱):~债。 小于零的(数),与“正”相对:~数。 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正”相对:~电。~极。 违背,背弃:~心。~约。忘恩~义。 失败,与“胜”相对:不分胜~。

相信,信赖:信~。 使用,给予职务:~命。~人唯贤。 负担,担当:担~。~课。 职务:就~。到~。~重道远。 由着,听凭:~凭。~性。~意。~从。~随。听~。放~自流。听之~之。 不论,无论:~何。~人皆知。

中国古代女子爵位名。 中国古代南方的一种民族乐曲。 姓。

欺骗:~骗。~哄。~事。欺上~下。 昏迷,眼发黑:~头转向。 胡乱猜测:瞎~。

没有知识,愚昧:启~。发~。~昧。 遮盖起来:~罩。~子。~蔽。 受:承~。~难。~尘。~垢。 形容雨点细小:~~细雨。 姓。 同“艨”。

〔~古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B.蒙古国的主要民族。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任』

《唐韻》《集韻》《韻會》如林切《正韻》如深切,𠀤音壬。誠篤也。 《詩·邶風》仲氏任只。 《鄭箋》以恩相信曰任。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之職,以鄕三物,敎萬民而賔興之。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 《註》任,信於友道。  又《廣韻》堪也。 《王粲·登樓賦》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 《註》言誰堪此憂思也。  又當也。 《左傳·僖十五年》衆怒難任。  又負也,擔也。 《詩·小雅》我任我輦。 《禮·王制》輕任幷,重任分。 《註》幷已獨任之,分析而二之。  又姓。大任,文王之母。  又薛國之姓。 《左傳·隱十一年》不敢與諸任齒。 《正義》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國皆任姓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如鴆切,壬去聲。克也,用也。  又所負也。 《論語》仁以爲已任。  又事也。 《周禮·夏官》施貢分職,以任邦國。 《註》事以其力之所堪。  又與妊姙同。 《史記·鄒陽傳註》紂刳任者,觀其胎產。  又《方書》督脈屬陽,循𤔔而上,至鼻。任衇屬隂,循膈而上,至咽。女子二十,任衇通,則有子。  又《書·舜典》而難任人。 《註》言拒絕佞人。本作壬,與巧言孔壬之壬同。譌作任。

『蒙』

《唐韻》莫紅切《集韻》謨蓬切,𠀤音濛。 《爾雅·釋草》蒙,王女也。 《註》女蘿別名。  又《詩傳》唐蒙,菜名。  又大蒙,藥名。 《管子·地員篇》羣藥安生,小辛大蒙。  又《易疏》蒙者,微昧闇弱之名。 《書·洪範傳》蒙,隂闇也。  又《左傳·昭元年》又使圍蒙其先君。 《註》欺也。  又《左傳·昭十三年》晉人執季孫意如,以幕蒙之。 《註》裹也。  又《前漢·宣帝紀》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 《註》冒也。  又《書·伊訓》具訓于蒙士。 《疏》謂蒙稚,𤰞小之稱。  又《詩·秦風》蒙伐有苑。 《傳》蒙,討羽也。 《箋》畫雜羽之文于伐。  又縣名。 《史記·老莊列傳》莊子者,蒙人也。 《註》地理志,蒙縣屬梁國。  又山名。 《書·禹貢》蒙羽其藝。 《疏》蒙山在泰山蒙隂縣西南。 《又》蔡蒙旅平。 《註》蒙山在蜀郡靑衣縣。  又水名。 《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次于蒙汜。 《註》暮入西極蒙水之涯也。  又門名。 《左傳·襄二十七年》宋公及諸侯之大夫盟于蒙門之外。 《註》宋城門。  又姓。 《風俗通》東蒙主以蒙山爲氏,秦有將軍蒙驁。  又《韻會》母總切,音懵。 《柳宗元文》鴟夷蒙鴻。 《註》二字俱上聲。  又《韻補》叶莫江切,音尨。《詩》狐裘蒙茸。徐邈讀爲厖。 《陳琳·大荒賦》帝告我以至順兮,重訊我以童蒙。義混合于宣尼兮,理齊歸于文王。  又莫鳳切,音孟。與雺同。《漢書》引《易》傳:有蛻蒙霿,上下合也。 《廣韻》《正韻》莫紅切《集韻》《韻會》謨蓬切,𠀤音蒙。 《說文》童矇也。一曰不明也。 《釋名》有眸子而失明,蒙蒙無所別也。 《博雅》盲也。 《詩·大雅》矇瞍奏公。 《傳》有眸子而無見曰矇。 《疏》矇卽今靑盲。 《禮·仲尼燕居》昭然若發矇矣。  又《王充·論衡》人未學問曰矇。  又《徐幹·中論》見人而不自見者,謂之矇。  又《集韻》母總切,音蠓。瞈矇,目不明也。  又叶莫江切,音尨。 《東方朔·七諫》終不變而死節兮,惜年齒之未央。將舫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發矇。 通作蒙。別作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