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颐奋戟


   颐:下巴。两手捧颐而直入敌阵。形容英勇无畏。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uàn yí fèn jǐ
成语注音 ㄍㄨㄢˋ 一ˊ ㄈㄣˋ ㄐ一ˇ
成语简拼 gyfj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貫頤奮戟
成语结构  连动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颐:下巴。两手捧颐而直入敌阵。形容英勇无畏。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史记·张仪列传》:“虎贲之士跣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


成语典故

颐:下巴。《史记.张仪列传》:“虎贲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司马贞索隐:“谓两手捧颐而直入敌,言其勇也。” 连动 颐:下巴。两手捧颐而直入敌。形容非常勇猛。《史记·张仪列传》:“虎贲之士跿跔科头~者,至不可胜计。”△褒义。用于描写勇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古代穿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朽而不可校”。腰缠万~。 穿,通,连:~穿。~串。~通(➊连接,沟通;➋对学术等全部透彻地了解)。连~。~注。~彻。~珠(连珠成串,常用来形容声音的圆润动听)。鱼~而入。 古同“惯”,习惯。 原籍,出生地:籍~。 姓。

面颊,腮:支~。解(jiě)~。~指气使。 休养,保养:~神。~养。 文言助词,无义:“夥~!涉之为王沈沈者”。

鸟张开并振动翅膀:~飞。~翅。 振作,鼓劲,振动:~起。~力。~勇。~不顾身。振~。勤~。兴~。 提起,举起:~臂。~袂(举袖,形容奋发的样子)。~笔疾书。

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钩~。~指。铁~。青铜~。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奋』

《篇海類編》古朗切,剛上聲。鹽澤也。  又音本。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方問切,音僨。 《說文》翬也。 《爾雅·釋鳥》雉,絕有力奮。羊,絕有力奮。螽醜奮。鳥張羽奮奞也。 《詩·邶風》不能奮飛。 《史記·樂書》羽翮奮,角觡生。  又震動也。 《易·豫𧰼》雷出地奮。  又揚也。 《禮·樂記》奮至德之光。  又振去塵也。 《禮·曲禮》僕展軨效駕,奮衣由右上。  又姓。 《左傳》楚有司馬奮揚。  又叶普麫切,音片。 《孫楚·韓信贊》秦失其鹿,英雄交戰。遂寤明主,超然虎奮。 从奞在田上。俗作𡚒,非。𡚒字原从奞从旧。

『戟』

《廣韻》几據切《集韻》訖逆切,𠀤音㻷。有枝兵也。 《增韻》雙枝爲戟,單枝爲戈。 《釋名》戟,格也,傍有枝格也。 《典略》周有雍狐之戟。 《周禮·冬官考工記》戟廣寸有半寸,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 《註》戟,今三鋒戟也。內長四寸半,胡長六寸,援長七寸半。  又地名。 《戰國策》秦舉安邑,而塞女戟。 《註》女戟在太行西。  又與棘通。 《周禮·天官·掌舍棘門註》以戟爲門。 《左傳·隱十一年》子都拔棘以逐之。 《註》棘戟也。 《禮·明堂位》越棘大弓。 《註》棘戟同。  又《韻補》叶訖約切,音腳。 《詩·秦風》脩我矛戟,與子偕作。 《揚子·太玄經》比札爲甲,冠矜爲戟。被甲荷戟,以威不恪。 《說文》作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