赃私狼藉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āng sī láng jí
成语注音 ㄗㄤ ㄙ ㄌㄤˊ ㄐ一ˊ
成语简拼 zslj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贜私狼藉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书 会稽文孝王道子传》:“[茹千秋]其子寿龄为乐安令,赃私狼藉,畏法奔逃,竟无罪恶罚,傲然还县。”


成语典故

同“赃污狼藉”。《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茹千秋〕其子寿龄为乐安令,赃私狼藉,畏法奔逃,竟无罪罚,傲然还县。” 见“赃污狼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贪污受贿或偷盗所得的财物:~物。~款。~证。追~。退~。人~俱在。分~。

个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人。~有。~见。~仇。~情。~营。~欲。 不公开的,秘密而又不合法的:~自。~刑。~货。走~。~生子。 暗地里:~议。~奔。隐~。窃窃~语。

哺乳动物,形状很像狗,性残忍而贪婪,昼伏夜出,能伤害人畜。毛皮可制衣褥:~狈。~奔豕突。~吞虎咽。~子野心(喻凶恶残暴的人的狂妄欲望和狠毒用心)。引~入室(喻引进坏人)。

垫在下面的东西。 衬垫:枕~。 同“借”。 抚慰:慰~。 含蓄:蕴~。 假设,假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践踏,凌辱:“人皆~吾弟”。狼~。 进贡:“其~于成周”。 〔~~〕同“籍籍”。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私』

《唐韻》息夷切《集韻》《韻會》《正韻》相咨切,𠀤音司。 《說文》禾也。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  又對公而言謂之私。 《書·周官》以公滅私。 《詩·小雅》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禮·孔子閒居》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又家臣稱私。 《儀禮·士相見禮》見於大夫曰:某也,夫子之賤私。 《禮·玉藻》士自稱於大夫曰外私。 《註》此大夫非己所臣,則稱外私。  又恩私也。 《儀禮·燕禮》寡君,君之私也。 《註》謂獨受恩厚。 《禮·郊特牲》婦餕餘,私之也。 《釋名》私,恤也,所恤念也。  又《爾雅·釋親》女子謂姊妹之夫曰私。 《詩·衞風》譚公維私。  又天子以下皆曰私。 《前漢·張放傳》大官私官。 《服虔註》私官,皇后之官。 《後漢·百官志》中宮私府令一人。  又姓。漢私匡。  又便也。 《左傳·襄十五年》師慧過宋,朝將私焉。 《註》謂小便。○按《說文》專以禾訓私,而厶自爲部,訓姦衺也。引韓非、倉頡作字,自營爲厶,則私不兼公私義。今經傳公厶字皆作私,不復作厶矣。

『狼』

《唐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𠀤音郞。 《說文》似犬,銳頭白頰,高前廣後。从犬,良聲。 《埤雅》狼大如狗,靑色,作聲諸竅皆沸,善逐獸。里語曰:狼卜食。狼將遠逐食,必先倒立以卜所向,故獵師遇狼輒喜。狼之所嚮,獸之所在也,其靈智如此。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 《爾雅·釋獸》狼,牡貛,牝狼。 《註》牡名貛,牝名狼,辨狼之種類也。 《詩·齊風》竝驅從兩狼兮。 《周禮·天官·獸人》冬獻狼。 《註》狼膏聚,聚則溫。  又狼藉。 《孟子》樂歲粒米狼戾。 《註》狼戾,猶狼藉也。  又《周禮·秋官》條狼氏。 《註》條,當爲滌器之滌。狼狼扈道上。 《疏》狼狼扈道上者,謂不蠲之物在道,猶今言狼藉也。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東有大星曰狼。狼角變色,多盜賊。  又《律書》西至於狼。狼者,言萬物可度量。斷萬物故曰狼。  又《杜篤·論都賦》寥狼邛莋。 《註》寥狼,猶擥擾也。  又地名。 《左傳·文九年》楚子師於狼淵,以伐鄭。 《史記·秦本紀》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  又白狼縣,屬右北平郡。臯狼縣,屬西河郡。皆見《前漢·地理志》。  又《後漢·明帝紀》西南夷白狼動黏諸種,前後慕義貢獻。  又草名。 《爾雅·釋草》孟狼尾。 《註》似茅,今人亦以覆屋。  又姓。 《左傳·文二年》狼瞫取戈以斬囚。  又《集韻》里黨切。音朗。狼犺,獸名。似猴。  又郁狼,漢侯國。 《韋昭曰》屬魯。狼音盧黨反。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集韻》《韻會》𠀤郞宕切,音浪。博狼,地名。在陽武。 《前漢·張良傳》秦皇帝東遊,至博狼沙中《註》師古曰:狼音浪。◎按史記本作浪。

『藉』

《唐韻》慈夜切,音躤。 《說文》祭藉也。 《易·大過》藉用白茅。 《註》薦藉于物。  又《禮·曲禮》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 《註》藉,藻也。 《疏》凡執玉必有其藻,以承于玉。 《儀禮·聘禮註》藉謂繅也。繅所以蘊藉玉。  又《孟子》助者,藉也。 《趙岐註》猶人相借力助之也。 《戰國策》藉兵乞食于西周。  又《前漢·薛廣德傳》廣德爲人溫雅有醞藉。 《註》寬博有餘也。  又《後漢·隗囂傳》光武素聞其風聲,報以殊禮,所以慰藉之良厚。  又《綱目集覽》身之所依曰藉。  又《釋名》咀藉也,以藉齒牙也。  又秦昔切,音籍。狼藉,離披雜亂貌。 《前漢·江都易王傳》國中口語藉藉,無復至江都。  又《周語》宣王卽位,不藉千畝。 《前漢·文帝紀》其開藉田。  又《穀梁傳·哀十三年》其藉于成周,以尊天王。 《註》藉謂貢獻。  又《莊子·應帝王》猿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 《註》藉,繩也。  又《史記·武安侯傳》今吾身在也,而人皆藉吾弟。 《註》藉,蹈也。  又姓。 《國語》藉偃,晉大夫。  又《唐韻古音》讀胙。 《史記·商君傳》註新序論:周室歸藉。 《索隱》藉音胙。  又《韻補》秦二切。 《班固·西都賦》原野蕭條,目極四裔。禽相鎭壓,獸相枕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