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留兀剌


   行走貌。 元 康进之 《黑旋风》第二折:“这田地上赤留兀剌那时节,甚么人绊我这一脚。”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ì liú wū là
成语简拼 clwl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行走貌。 元 康进之 《黑旋风》第二折:“这田地上赤留兀剌那时节,甚么人绊我这一脚。”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血。~字。 真诚,忠诚:~诚(极其真诚)。~忱。~子(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古代亦指百姓)。~胆忠心。 空无所有:~手空拳。~地千里。 裸露:~脚(光脚)。

停止在某一个地方:停~。~学。~任。~级。~步。~守。~驻。 注意力放在上面:~心。~神。~意。 不忍舍弃,不忍离去:~连。~恋。 不使离开:~客。~宿。挽~。拘~。 接受:收~。 保存:保~。~存。~别。~念。~后路。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鹫。“蜀山~,阿房出。” 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那。~的(dì)(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

违背常情、事理:乖~。~谬。~戾。

同“拉”。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赤』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昌石切,音尺。 《說文》南方色也。 《玉篇》朱色也。 《易·說卦》乾爲大赤。 《疏》取其盛陽之色也。 《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 《疏》天子社廣五丈,東方靑,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黃土。 《禮·曲禮》周人尚赤。 《註》以建子之月爲正,物萌色赤。  又《書·康誥》若保赤子。 《疏》子生而赤色,故言赤子。  又《前漢·五行志》赤地千里。 《註》空盡無物曰赤。  又《韻會》裸裎曰赤體,見肉色也。  又《史記·孟子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又《韻會》赤縣,謂畿縣也。 《晉書·成公綏傳》赤縣據於辰巳。  又水名。 《莊子·天地篇》黃帝遊乎赤水之北。 《博雅》崑崙虛,赤水出其東南陬。  又六赤。 《正字通》今骰子別名。 《李洞·贈李郞中詩》微黃喜兆莊周夢,六赤重新擲印成。  又姓。 《呂氏春秋》赤冀作臼。 《列仙傳》赤斧,巴人。  又《集韻》七迹切,音戚。 《周禮·秋官》赤犮氏。 《註》赤犮,猶言捇拔也。 《疏》捇拔,除去之也。  又《韻補》叶敕略切。 《郭璞·猙贊》章義之山,奇怪所宅。有獸似豹,厥色惟赤。宅,徒洛切。 《說文》作𤆍。

『留』

《正字通》俗畱字。

『兀』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五忽切,音杌。 《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又刖足曰兀。 《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  又《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 《註》危石也。  又兀兀,不動貌。 《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  又《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 《易·困卦》于臲卼。  又姓。 《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  又《韻會》或作掘。 《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

『剌』

《唐韻》盧達切《集韻》《韻會》《正韻》郞達切,𠀤音辢。 《說文》戾也。从束从刀。刀者,剌之也。 《徐曰》剌,乖違者莫若刀也。 《前漢·杜欽傳》無乖剌之心。  又《武五子傳》李姬生燕剌王旦。 《註》師古曰:諡法,暴戾無親曰剌。  又《張衡·思玄賦》彎威弦之撥剌。 《註》張弓聲。  又《李白詩》雙腮呀呷髫鬣張,跋剌銀盤欲飛去。 《註》魚躍聲。  又《韻補》叶力蘖切,音列。 《白居易·桐花詩》風𠋫一參差,榮枯遂乖剌。况吾北人情,不耐南方熱。 《韻會》从約束之束,从刀。與刺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