赦过宥罪


   指赦免过错,宽恕罪行。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è guò yòu zuì
成语注音 ㄕㄜˋ ㄍㄨㄛˋ 一ㄡˋ ㄗㄨㄟˋ
成语简拼 sgy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赦過宥辠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赦免过错,宽恕罪行。


成语示例


思所以议狱缓死,赦过宥罪,庶因大变,与之更始。《晋书·孝武帝纪》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易 解》:“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成语典故

宥:宽容,饶恕。赦免过错,宽恕罪行。《易.解》:“君子以赦过宥罪。”《晋书.孝武帝纪》:“思所以议狱缓死,赦过宥罪,庶因大变,与之更始。”《明史.郭楠传》:“窃惟献皇帝神主已奉迎入庙,正宜赦过宥罪,章大孝于天下。” 并列 宥,宽容,饶恕。赦免罪过,宽恕罪行。语出《易经·解》:“君子以赦过宥罪。”《明史·郭楠传》:“窃惟献皇帝神主已奉迎入庙,正宜~,章大孝于天下。”△用于法律宽大方面。→宽大为怀?赦不妄下 严刑峻法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免除和减轻刑罚:~书。~令。~免。~恕。大~。特~。十恶不~。罪在不~。

宽容,饶恕,原谅:~罪。~恕。原~。宽~。尚希见~。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不容诛。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过失,罪过)。归~于人。 刑罚:判~。畏~。待~。请~。 苦难,痛苦:受~。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赦』

《廣韻》始夜切《集韻》《韻會》《正韻》式夜切,𠀤音𨛭。 《說文》置也,釋也。或从亦作𢼜。 《廣韻》赦,宥也。 《易·解卦》君子以赦過宥罪。 《書·湯誓》罔有攸赦。  又《呂𠛬》五𠛬之疑有赦。 《周禮·秋官·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 《註》赦,舍也。 《前漢·𠛬法志》三赦,一曰幼弱,二曰老眊,三曰惷愚。  又姓。 《說苑》趙𥳑子臣赦厥。  又通作舍。 《前漢·朱博傳》常𠛬不舍。  又《集韻》測革切。本作敕。擊馬也。  又《韻補》叶詩戈切。 《韓愈·東方朔詩》羣仙急乃言,百犯庸不科。向觀睥睨處,事在不可赦。○按詩戈切,吳才老讀。

『宥』

《唐韻》于救切《集韻》《韻會》尤救切《正韻》爰救切,𠀤音又。 《說文》寬也。 《徐鉉曰》寬之而已,未全放也。 《易·解卦》君子以赦過宥罪。  又《周禮·秋官》司刺掌三刺三宥之法,一宥曰不識,再宥曰過失,三宥曰遺忘。  又《書·大禹謨》宥過無大。 《註》謂不識而誤犯,雖大必赦宥也。 《君𨻰》狃于姦宄,敗常亂俗,三細不宥。 《註》犯此三者,雖小罪不可宥也。  又宏深也。 《詩·周頌》夙夜基命宥密。 《註》言其夙夜積德,以承藉天命者,宏深而靜密也。  又助也。 《左傳·僖二十五年》晉侯朝於王,王饗醴,命之宥。 《註》又加之以幣帛,以助勸也。  又以樂勸食也,與侑同。 《周禮·春官·大司樂》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  又姓。  又通作又。 《禮·王制》王三又,然後制𠛬。

『罪』

《廣韻》徂賄切《集韻》粗賄切,𠀤音㠑。 《說文》捕魚竹罔。 《易·解卦》君子以赦過宥罪。 《書·大禹謨》罪疑惟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