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然:显著盛大的样子;声:名声。形容名声很大。
赫然:显著盛大的样子;声:名声。形容名声很大。
又且~,烈于天下,复得位于朝,见用于天子。 宋·石介《上孔中丞书》
唐·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形容名声卓著。唐.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宋.石介《上孔中丞书》:“阁下又且赫然有声,烈于天下,复得位于朝,见用于天子。” 偏正 形容声名显赫。宋·石介《上孔中丞书》:“阁下又且~,烈于天下,复得位于朝,见用于天子。”△褒义。多用于形容声名威望。→赫赫有名
明显,显著,盛大:显~。喧~。~奕。~烜。 发怒:~咤。~怒。~然。 红如火烧,泛指红色:“~如渥赭”。
对,是:~否。不~。不以为~。 以为对,答应,信守:~纳(以为对而采纳)。~诺(许诺,信守诺言)。 这样,如此:当~。~后。~则。 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 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忽~。飘飘~。 古同“燃”。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表示大、多:~学问。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名誉:名~。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唐韻》《正韻》呼格切《集韻》《韻會》郝格切,𠀤音煂。 《說文》火赤貌。 《博雅》赤也。 《詩·邶風》赫如渥赭。 《傳》赫,赤貌。 又《詩·大雅》王赫斯怒。 《箋》赫,怒意。 又《詩·大雅》赫赫炎炎。 《傳》赫赫,旱氣也。 又《詩·大雅》赫赫明明。 《傳》赫赫然盛也。 又《屈原·離騷》陟陞皇之赫戲兮。 《註》赫戲,光明貌。 又《小爾雅》赫,顯也。 《前漢·𨻰忠傳》使者所過,威權翕赫。 《張九齡詩》兹邦稱貴近,與世常重赫。 又《李白詩》烜赫耀旌旗。 又《廣韻》赫,發也。 又姓。 又赫連氏,複姓。 又《集韻》虛訝切,音罅。與嚇同。 《詩·大雅》反予來赫。 《傳》赫,炙也。 《箋》口距人謂之赫。 《釋文》毛許白反,鄭許嫁反。莊子所云以梁國嚇我是也。 又《韻會》施隻切,音釋。 《爾雅·釋訓》赫赫,迅也。 《釋文》赫音釋。 又《前漢·孝成趙皇后傳》赫嗁書。 《註》鄧展曰:赫音兄弟鬩牆之鬩。應劭曰。赫蹏,薄小紙。晉灼曰:今謂薄小物曰鬩蹏。 《類篇》或作爀。亦作䓇、焃。 又《韻補》叶鬩各切。 《荀勗大會行禮歌》明明天子,臨下有赫。來格祈祈,邦家是若。 《正字通》火炙、日暴皆曰赫。 《說文》專訓火赤泥。
『然』《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如延切,音䔳。 《說文》燒也。 《註》徐鉉曰俗作燃。蓋后人增加。 《孟子》若火之始然。 《管子·弟子職》蒸閒容蒸,然者處下。 《文劉績曰》古者,束薪蒸以爲燭。蒸,細薪也。稍寬其束,使其蒸閒可各容一蒸,以通火氣。 又使已然者居下,未然者居上,則火易然也。 《集韻》通作䕼。 又《玉篇》許也,如是也。譍言也。 《史記·張耳陳餘傳》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爲然諾者也。 又《廣韻》語助。 《禮·檀弓》歲旱,穆公召縣子而問然。 《註》然之言焉也。 又《廣韻》如也。 《詩·邶風》惠然肯來。 《禮·檀弓》貿貿然來。 又承上接下語。 《禮·曲禮》然後客坐。 又《檀弓》然則盍行乎。 《文王世子》然而衆知父子之道矣。 又《禮·祭義》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 《註》然猶而也。 又果然,獸名。 《周禮·春官·巾車》然。𧜀髤飾。 《註》然,果然也。◎按埤雅作𤡮。詳犬部𤡮字註。 又率然,蛇名。 《孫子·九地篇》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又連然,縣名。 《前漢·地理志》益州郡連然有鹽官。 又燕然,山名。 《前漢·匈奴傳》至速邪烏燕然山。 又姓。 《左傳》楚然丹。鄭然明。 又叶而鄰切,音人。 《劉向·列女贊》齊女傅母,防女未然,莊姜亦材,卒能脩身。 《馬融·東巡頌》散齊卽畢,越翼良辰,棫槱增積,烈火燔然。
『有』《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𠀤音友。 《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 《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 又《玉篇》不無也。 《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又《詩·商頌》奄有九有。 《傳》九有,九州也。 又《左傳·桓三年》有年。 《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又姓。 《論語》有子。 《註》孔子弟子有若。 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 《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詩·邶風》不日有曀。 《註》有,又也。 又《韻補》叶羽軌切。 《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又叶演女切。 《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有。三酒旣醇,五齊惟醹。
『声』《字彙》同𡔝。 《正字通》俗聲字。 《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𠀤聖平聲。 《說文》音也。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 《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 《註》聲謂樂也。 又凡響曰聲。 《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 《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又聲敎。 《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 《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 《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又聲譽。 《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註》聲聞,名譽也。 又宣也。 《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 《註》聲,宣也。 又《諡法》不生其國曰聲。 《註》生于外家。 《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註》聲,諡也。 又姓。 又《韻補》叶尸羊切,音商。 《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