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和尚走不了庙


   人虽然走了,家却无法搬走。比喻难以逃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ǒu le hé shàng zǒu bù liǎo miào
成语注音 ㄗㄡˇ ˙ㄌㄜ ㄏㄜˊ ㄕㄤˋ ㄗㄡˇ ㄅㄨˋ ㄌ一ㄠˇ ㄇ一ㄠˋ
成语简拼 zlhszblm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走了咊尚走不了廟
成语英文 unable to run away with one's estate
成语结构  复句式
成语字数  8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人虽然走了,家却无法搬走。比喻难以逃脱。



成语示例


你可以放心,她走了和尚走不了庙的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溜了你就别回来!走了和尚走不了庙,看你有本事守得住那点地。”


成语典故

其他 比喻人逃走了,住所家庭、田地等还在,总是逃不了的。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32:“如今一听说改革他土地,他就溜了,溜了你就别回来! ~,看你有本事守得住那点地,你一走咱们就不敢动你么?”△贬义。多用于评议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行:~路。~步。 往来:~亲戚。 移动:~向(延伸的方向)。~笔(很快地写)。钟表不~了。 往来运送:~信。~私。 离去:~开。刚~。出~。 经过:~账。~内线。~后门。 透漏出去,超越范围:~气(漏气)。 失去原样:~形。~样。 古代指奔跑:~马。不胫而~。 仆人,“我”的谦辞:牛马~(当牛作马的仆人,如“太史公~~~。”)。

明白,知道:明~。一目~然。 完结,结束:完~。~结。 在动词后,与“不”、“得”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看不~。办得~。 与“得”、“不得”前后连用,表示异乎寻常或情况严重:那还~得!

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写完~。 助词,用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表示出现新的情况:刮风~。

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 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 平息争端:讲~。~约。~议。~亲。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 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 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 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 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 姓。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诗。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泥。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药。奶里~点儿糖。~弄。~稀泥。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水。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还(hái ),仍然:~小。~未。~不可知。 尊崇,注重:~武。~贤(a.崇尚贤人;b.《墨子》篇名,内容阐述墨子的一种政治主张)。 社会上共同遵从的风俗、习惯等:风~。时~。 矜夸,自负:自~其功。 古,久远:“故乐之所由来者~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 庶几,差不多:~飨(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之意)。 姓。

行:~路。~步。 往来:~亲戚。 移动:~向(延伸的方向)。~笔(很快地写)。钟表不~了。 往来运送:~信。~私。 离去:~开。刚~。出~。 经过:~账。~内线。~后门。 透漏出去,超越范围:~气(漏气)。 失去原样:~形。~样。 古代指奔跑:~马。不胫而~。 仆人,“我”的谦辞:牛马~(当牛作马的仆人,如“太史公~~~。”)。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明白,知道:明~。一目~然。 完结,结束:完~。~结。 在动词后,与“不”、“得”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看不~。办得~。 与“得”、“不得”前后连用,表示异乎寻常或情况严重:那还~得!

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写完~。 助词,用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表示出现新的情况:刮风~。

供奉祖先的房屋:家~。宗~。太~。 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孔~。岳~。寺~。 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堂。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走』

《廣韻》子苟切《集韻》《韻會》《正韻》子口切,𠀤奏上聲。 《說文》趨也。从夭从止。 《註》徐鍇曰:𧺆則足屈,故从夭。 《五經文字》今經典相承作走。  又《儀禮·士相見禮》將走。 《註》走,猶去也。  又《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史公牛馬走。 《註》走,猶僕也。 《班固·答賔戲》走亦不任厠技於彼列。○按《漢書·敘傳》走作僕。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則𠋫切,音𨂡。 《釋名》疾趨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 《羣經音辨》趨向曰走。 《書·武成》駿奔走。 《孟子》棄甲曳兵而走。 《爾雅·釋宮》中庭謂之走。 《註》走,疾趨也。  又與奏同。 《詩·大雅》予曰有奔奏。 《疏》今天下皆奔走而歸趨之也。 《釋文》奏,本亦作走。音同。  又《韻補》叶子與切。 《左傳·昭七年》正考父鼎銘: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  又叶養里切,音以。 《論語讖》殷惑妲己玉馬走。

『了』

《唐韻》盧鳥切《集韻》《韻會》郞鳥切《正韻》盧皎切,𠀤聊上聲。 《增韻》決也。 《廣韻》慧也,曉解也。 《後漢·孔融傳》融年十二聰慧。𨻰煒曰:小而了了,大未必奇。  又《宋書·戴法興傳》彭城王覓一了了令史,得法興使爲之。  又訖也,畢也。 《晉書·傅毅傳》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觀每事欲了,生子癡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 《杜甫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靑未了。  又《揚子·方言》了,快也。秦曰了。  又秦吉了,鳥名。 《仇池筆記注》似鸚鵡,腦有肉冠,能言笑。 《廣韻》盧鳥切《集韻》《韻會》朗鳥切《正韻》盧皎切,𠀤音了。 《廣韻》目睛明也。 《周禮·春官·大師》眂瞭三百人。 《註》瞭,目明者。 《孟子》胷中正則眸子瞭焉。  又《師曠·禽經》瞭曰鷂。 《張華註》能遠視也。  又《楚辭·九辯》瞭冥冥而薄天。 《註》瞭,音了,一音杳。亦通作杳。  又《廣韻》落蕭切。 《集韻》《韻會》憐蕭切《正韻》連條切,𠀤了平聲。義同。

『和』

《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𠀤音禾。 《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 《書·堯典》協和萬邦。  又《舜典》律和聲。 《易·乾卦》保合太和。 《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又《書·堯典》乃命羲和。 《註》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  又《詩·小雅》和鸞雝雝。 《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 《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 《廣韻》本作鉌。  又《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 《註》和,十三簧。  又《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爲左右和之門。 《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 《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剛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 《書·禹貢》和夷底績。  又雲和,地名。 《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  又《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爲和州。  又《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爲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  又《正字通》養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和。  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臥切,禾去聲。 《廣韻》聲相應。 《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  又《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  又《集韻》調也。 《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  又《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 《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  又《禮器》甘受和。 《釋文》和,戸臥反。 《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走』

《廣韻》子苟切《集韻》《韻會》《正韻》子口切,𠀤奏上聲。 《說文》趨也。从夭从止。 《註》徐鍇曰:𧺆則足屈,故从夭。 《五經文字》今經典相承作走。  又《儀禮·士相見禮》將走。 《註》走,猶去也。  又《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史公牛馬走。 《註》走,猶僕也。 《班固·答賔戲》走亦不任厠技於彼列。○按《漢書·敘傳》走作僕。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則𠋫切,音𨂡。 《釋名》疾趨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 《羣經音辨》趨向曰走。 《書·武成》駿奔走。 《孟子》棄甲曳兵而走。 《爾雅·釋宮》中庭謂之走。 《註》走,疾趨也。  又與奏同。 《詩·大雅》予曰有奔奏。 《疏》今天下皆奔走而歸趨之也。 《釋文》奏,本亦作走。音同。  又《韻補》叶子與切。 《左傳·昭七年》正考父鼎銘: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  又叶養里切,音以。 《論語讖》殷惑妲己玉馬走。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了』

《唐韻》盧鳥切《集韻》《韻會》郞鳥切《正韻》盧皎切,𠀤聊上聲。 《增韻》決也。 《廣韻》慧也,曉解也。 《後漢·孔融傳》融年十二聰慧。𨻰煒曰:小而了了,大未必奇。  又《宋書·戴法興傳》彭城王覓一了了令史,得法興使爲之。  又訖也,畢也。 《晉書·傅毅傳》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觀每事欲了,生子癡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 《杜甫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靑未了。  又《揚子·方言》了,快也。秦曰了。  又秦吉了,鳥名。 《仇池筆記注》似鸚鵡,腦有肉冠,能言笑。 《廣韻》盧鳥切《集韻》《韻會》朗鳥切《正韻》盧皎切,𠀤音了。 《廣韻》目睛明也。 《周禮·春官·大師》眂瞭三百人。 《註》瞭,目明者。 《孟子》胷中正則眸子瞭焉。  又《師曠·禽經》瞭曰鷂。 《張華註》能遠視也。  又《楚辭·九辯》瞭冥冥而薄天。 《註》瞭,音了,一音杳。亦通作杳。  又《廣韻》落蕭切。 《集韻》《韻會》憐蕭切《正韻》連條切,𠀤了平聲。義同。

『庙』

《字彙》俗廟字。 《唐韻》《廣韻》《韻會》《正韻》𠀤眉召切,苗去聲。 《說文》尊先祖貌也。 《古今注》廟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形容也。 《釋名》先祖形貌所在也。 《玉篇》宗廟也。 《爾雅·釋宮》室有東西廂曰廟。 《註》夾室前堂。 《疏》凡大室有東西廂夾室及前堂有序牆者曰廟。  又《六書故》宮前曰廟,後曰寢。今王宮之前殿,士大夫之廳事,是也。虞箴曰:民有寢廟。傳曰:夫鼠不穴寢廟,畏人故也。猶後世言廟朝,廟堂也。 《文中子·禮學篇》山澤有廊廟之志。  又凡祠外神者亦曰廟。 《史記·封禪書》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於是作渭陽五帝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