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明儿个


   到明天,将来。 老舍 《龙须沟》第三幕:“赶明儿个,旧沟又咵喳咵喳的一填,填平了,又修成一条马路。” 刘亚舟 《男婚女嫁》第二章:“你这还没离开娘窝儿,就胳膊肘子向外拐啦,赶明儿个嫁出去,还不把妈扔脖子后去呀!”亦省作“ 赶明儿 ”、“ 赶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ǎn míng ér gè
成语简拼 gmeg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到明天,将来。 老舍 《龙须沟》第三幕:“赶明儿个,旧沟又咵喳咵喳的一填,填平了,又修成一条马路。” 刘亚舟 《男婚女嫁》第二章:“你这还没离开娘窝儿,就胳膊肘子向外拐啦,赶明儿个嫁出去,还不把妈扔脖子后去呀!”亦省作“ 赶明儿 ”、“ 赶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亮,与“暗”相对:~亮。~媚。~净。~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灭。~眸。~艳。~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清楚:~白。~显。~晰。~了。~确。~朗。 懂得,了解:~哲保身。不~事理。深~大义。 公开,不隐蔽:~说。~讲。~处。 能够看清事物:~察秋毫。耳聪目~。眼~手快。 睿智:英~。贤~。~君。 视觉,眼力:失~。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 次(专指日或年):~日。~年。 中国朝代名:~代。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赶』

《廣韻》巨言切《集韻》渠言切,𠀤音𤚳。 《說文》舉尾走也。 《類篇》馬走。  又《集韻》其月切,音橜。義同。  又古旱切,音稈。 《篇海》赶䞙也。 《正字通》同赶。 《字彙》追也。

『明』

《廣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𠀤音鳴。 《說文》照也。 《易·繫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又》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疏》日月中時,徧照天下,無幽不燭,故云明。 《史記·歷書》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  又《易·乾卦》大明終始。 《疏》大明,曉乎萬物終始。  又《易·乾卦》天下文明。 《疏》有文章而光明。  又《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 《疏》照臨四方謂之明。  又《書·舜典》黜陟幽明。 《傳》升進其明者。  又《書·太甲》視遠惟明。 《疏》謂監察是非也。  又《洪範》視曰明。 《傳》必淸審。  又《詩·小雅》祀事孔明。 《箋》明,猶備也。  又《詩·大雅》明明在下。 《傳》明明,察也。 《爾雅·釋詁疏》明明,言甚明也。  又《禮·檀弓》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又《禮·禮運》故君者所明也。 《疏》明,猶尊也。  又《禮·樂記》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 《疏》明者,辨說是非也。  又《韓非子·難三篇》知微之謂明。  又《廣韻》昭也,通也。  又星名。 《詩·小雅》東有啓明。 《傳》日旦出謂明星爲啓明。  又《小雅》明發不寐。 《疏》言天將明,光發動也。  又《正字通》凡厥明、質明,皆與昧爽義同。  又姓。 《姓氏急就篇》《明氏·山公集》有平原明普,晉荀晞從事明預。  又與盟同。 《詩·小雅》不可與明。 《箋》明,當爲盟。  又與孟同。 《周禮·夏官·職方氏註》望諸明都也。 《釋文》明都,《禹貢》作孟豬。今依《書》讀。  又《前漢·地理志》廣漢郡葭明。 《註》師古曰:明音萌。  又《韻補》叶謨郞切。 《書·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楚辭·九歌》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撫余馬兮安驅,夜皎皎兮旣明。  又叶彌延切。 《道藏歌》觀見學仙客,蹊路放炎烟。陽光不復朗,隂精不復明。

『儿』

《集韻》《韻會》𠀤而鄰切,音仁。 《說文》人也。 《玉篇》仁人也。孔子曰:人在下,故詰屈。 《戴侗·六書故》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合於下者,若兒若見。 《鄭樵·六書略》人象立人,儿象行人。  又《集韻》居拜切,音戒。仁人也。 《唐韻》汝移切《集韻》《韻會》《正韻》如支切,𠀤爾平聲。 《說文》孺子也。象形。小兒頭囟未合。  又《韻會》男曰兒,女曰嬰。  又《韻會》兒,倪也。人之始,如木有端倪。  又《倉頡篇》兒,嬬也。謂嬰兒嬬嬬然,幼弱之形也。  又《韻會》姓也。漢有兒寬。  又《唐韻》五稽切《集韻》《韻會》研奚切《正韻》五黎切,𠀤音霓。姓也。 《前漢·藝文志》兒良一篇。 《註》師古曰:六國時人也。 《兒寬傳》兒寬,千乘人也。  又《韻會》弱小也。通作倪。 《孟子》反其旄倪。

『个』

《廣韻》《正韻》古賀切《集韻》居賀切,𠀤歌去聲。枚也。 《儀禮·大射儀》司射入于次搢三挾一个。  又一人曰一个。 《左傳·昭三年》齊公孫竈卒。晏子曰:又弱一个焉。  又物數。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廟門容大扃七个。 《註》每个長三尺。  又四面偏室。 《禮·月令》孟春,天子居靑陽左个。季春居右个。 《註》明堂旁舍也。  又《禮·檀弓》有若曰:國君七个,遣車七乗。大夫五个,遣車五乗。 《註》个謂所包遣奠牲體臂臑也。折爲七段五段,以七乗五乗遣車載之。  又通作介。獨也,偏也。 《莊子·養生主》是何人惡乎介也。天之生是使獨也。 《註》介謂刖一足者。 《史記·張耳𨻰餘傳》獨介居河北。 《註》介,特也。𠀤與个通。 《書·秦誓》若有一介臣。 《大學》作一个臣。 《左傳·襄八年》一介行李,卽一个。  又《昭二十八年》君亦不使一个,辱在寡人。卽一介,互通。  又《集韻》古案切。與幹同。射侯舌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爲侯,上兩个與其身三,下兩个半之。 《註》上个,最上幅也。射侯之制,上廣下陿,自棲鵠而上,以侯爲三分,身居中,兩个爲兩邊,其大小皆同。自鵠而下,則其身與上身同,而兩邊惟得其半,蓋下陿也。  又《六書本義》个,竹一枝也。 《史記·貨殖傳》竹竿萬个。从竹省半爲意。 《韓愈·合江亭詩》栽竹逾萬个。𠀤與箇同。 《字彙》與个同。 《鄭康成·儀禮註》俗呼个爲個。◎按個爲後人增加。从个、箇爲正。 《廣韻》古賀切《集韻》《韻會》居賀切。 《正韻》古荷切,𠀤音吤。數也。  又《揚子·方言》箇,枚也。 《郭註》爲枚數也。 《荀子·議兵篇》負矢五十箇。 《集韻》亦作个、介。俗作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