踉踉跄跄


   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成语注音 ㄌ一ㄤˋ ㄌ一ㄤˋ ㄑ一ㄤˋ ㄑ一ㄤˋ
成语正音 “踉”,不能读作“làng”;“跄”,不能读作“qiāng”。
成语简拼 llqq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踉踉蹌蹌
成语英文 staggering
成语组合  AABB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成语示例


你看他走路踉踉跄跄的。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头重脚轻,对明月眼红面赤;前合后仰,趁清风东倒西歪。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摆摆摇摇回寺去,如出水之龟。”


成语典故

走路不稳,跌跌冲冲。《隋唐演义》八○回:“当下国桢出得门来,已是傍晚的时候,踉踉跄跄,走上街坊。”《说岳全传》三二回:“立起身来,踉踉跄跄,走下大堂。” 并列 形容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得禄的女人,像个披发鬼似的,~地逃了出来,还在一个劲喊‘救命’。”△多用于形容步态。 →跌跌撞撞 ?龙行虎步龙骧虎步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跳~〕跳跃。

〔~跄〕走路不稳:他~了一下,险些跌倒。

〔跳~〕跳跃。

〔~跄〕走路不稳:他~了一下,险些跌倒。

〔~~〕形容行走合乎礼节。 (蹌)

〔踉(liàng)~〕见“踉2”。

〔~~〕形容行走合乎礼节。 (蹌)

〔踉(liàng)~〕见“踉2”。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踉』

《廣韻》《集韻》《韻會》呂張切《正韻》龍章切,𠀤音良。跳踉也。 《莊子·秋水篇》跳踉乎井幹之上。  又《廣韻》魯當切《集韻》盧當切,𠀤音郞。 《玉篇》踉䠙,欲行貌。 《類篇》行遽貌。  又《集韻》郞宕切,音浪。義同。  又《廣韻》力讓切,音亮。踉蹡,行不迅也。 《潘岳·射雉賦》踉蹡而徐來。

『踉』

《廣韻》《集韻》《韻會》呂張切《正韻》龍章切,𠀤音良。跳踉也。 《莊子·秋水篇》跳踉乎井幹之上。  又《廣韻》魯當切《集韻》盧當切,𠀤音郞。 《玉篇》踉䠙,欲行貌。 《類篇》行遽貌。  又《集韻》郞宕切,音浪。義同。  又《廣韻》力讓切,音亮。踉蹡,行不迅也。 《潘岳·射雉賦》踉蹡而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