蹀里蹀斜


   行步不正貌。《金瓶梅词话》第一回:“虽然有这小丫头 迎儿 ,奴家见他拿东拿西,蹀里蹀斜,也不靠他。”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ié lǐ dié xié
成语简拼 dldx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行步不正貌。《金瓶梅词话》第一回:“虽然有这小丫头 迎儿 ,奴家见他拿东拿西,蹀里蹀斜,也不靠他。”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顿足,踏:~足。~~(小步走的样子)。~躞(a.小步走;b.徘徊)。

居住的地方:故~。返~(回老家)。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弄(lòng )。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等于五百米)。~程牌。 衣物的内层:被~。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外。心~。这~。那~。 姓。

顿足,踏:~足。~~(小步走的样子)。~躞(a.小步走;b.徘徊)。

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坡。~面。~度。~线。~视。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蹀』

《廣韻》徒協切《集韻》《韻會》達協切,𠀤音牒。躞蹀,行貌。 《博雅》履也。 《類篇》蹈也。 《列子·黃帝篇》宋康王蹀足疾言。 《淮南子·俶眞訓》足蹀陽阿之舞。 《顏延之·赭白馬賦》望朔雲而蹀足。  又《楚辭·涉江》衆踥蹀而日進兮。 《註》踥蹀,行貌。  又《張衡·南都賦》羅櫗躡蹀而容與。 《註》躡蹀,小步貌。  又《篇海》蹀躞,馬行貌。或作𨁻。  又《集韻》託協切,音帖。義同。

『里』

《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裏。 《爾雅·釋言》里,邑也。 《詩·鄭風》將仲子兮,無踰我里。 《傳》里,居也。 《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 《前漢·𠛬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 《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  又憂也。 《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箋》里,憂也。  又姓。 《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 《註》里析,鄭大夫。  又百里、相里,複姓。  又地名。 《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 《註》南里,鄭地。  又山名。 《史記·封禪書註》高里山,在泰山下。  又《五代史·附錄》契丹所居曰梟羅箇沒里。 《註》沒里者,河也。  又古夫稱妻曰鄕里。 《南史·張彪傳》我不忍令鄕里落它處。 《沈約·山隂柳家女詩》還家問鄕里,詎堪持作夫。  又《正韻》漢制:長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後世因謂外戚爲戚里。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里爲式,然後可以傳衆方。 《註》里,讀爲已,聲之誤也。 《釋文》里,音以。 《唐韻》良士切《集韻》《韻會》兩耳切,𠀤音里。 《說文》衣內也。 《詩·邶風》綠衣黃裏。  又《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  又治裏,謂道氣也。 《班固·幽通賦》單治裏而外凋兮。  又《類篇》良志切,音吏。義同。 《干祿字書》俗作裏。裏字作重下𧘇。

『蹀』

《廣韻》徒協切《集韻》《韻會》達協切,𠀤音牒。躞蹀,行貌。 《博雅》履也。 《類篇》蹈也。 《列子·黃帝篇》宋康王蹀足疾言。 《淮南子·俶眞訓》足蹀陽阿之舞。 《顏延之·赭白馬賦》望朔雲而蹀足。  又《楚辭·涉江》衆踥蹀而日進兮。 《註》踥蹀,行貌。  又《張衡·南都賦》羅櫗躡蹀而容與。 《註》躡蹀,小步貌。  又《篇海》蹀躞,馬行貌。或作𨁻。  又《集韻》託協切,音帖。義同。

『斜』

《唐韻》似嗟切《集韻》《韻會》《正韻》徐嗟切,𠀤音邪。 《說文》抒也。 《玉篇》散也,不正也。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枝牚杈枒而斜據。  又《集韻》《韻會》余遮切《正韻》于遮切,𠀤音耶。梁州谷名。在武功西南。 《前漢·揚雄傳》西自褒斜。 《註》南山谷名也。 《班固·西都賦》右界褒斜,隴首之險。 《註》梁州記曰:萬石城泝漢,上七里有褒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長四百七十里。  又《集韻》時遮切,音闍。伊雅斜,單于名。  又直加切,音秅。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