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思回虑


   形容反复思考。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iān sī huí lǜ
成语注音 ㄑ一ㄢ ㄙ ㄏㄨㄟˊ ㄌㄩˋ
成语简拼 qsh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遷思迴慮
成语英文 ponder deeply over(think a lot about)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反复思考。


成语示例


宋·王曾《乞罢营玉清昭应宫疏》:“察圣贤之深戒,迁思回虑,惩往念来,诏将作之官,息勤劳之众。”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 司马相如《封禅文》:“乃迁思回虑,总公卿之议,询封禅之事。”


成语典故

改变想法。汉.司马相如《封禅文》:“乃迁思回虑,总公卿之议,询封禅之事。” 其他 反复周密地考虑。汉·司马相如《封禅文》:“乃~,总公卿之议,询封禅之事。”△多用于描写心理活动方面。→千思万想 殚思极虑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机关、住所等另换地点:~居。~移。~徙。 变动,转变:变~。~就(改变自己的意见,凑合别人)。~延(拖延)。~怒。事过境~。 贬谪,放逐:~谪(贬官远地)。~客(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升~。

想,考虑,动脑筋:~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忖。~索。~维。沉~。寻~。见异~迁。 想念,挂念:~念。~恋。相~。 想法:~绪。~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 姓。

〔于~〕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者如故矣”。

思考:考~。思~。人无远~,必有近忧。 担忧:顾~。忧~。不足为~。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迁』

俗遷字。 《唐韻》七然切《集韻》親然切,𠀤音韆。 《說文》登也。 《廣韻》去下之高也。 《詩·小雅》遷于喬木。  又遷徙也。 《易·益卦》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攺。 《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註》懋,勉其民,徙有於無,交易變化,其所居積之貨也。  又移物曰遷。 《禮·曲禮》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 《註》諸物當前,跪而遷移之。  又變易也。 《左傳·昭五年》吾子爲國政,未攺禮,而又遷之。  又徙國曰遷。 《周禮·秋官·小司𡨥》二曰詢國遷。 《註》謂徙都攺邑。  又徙官曰遷。 《前漢·賈誼傳》誼超遷,歲中至大中大夫。  又貶秩曰左遷。 《史記·韓王信傳》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是左遷也。  又《張蒼傳》吾極知其左遷。 《註》是時尊右𤰞左,故謂貶秩爲左遷。  又《正韻》謫也,放逐也。 《臯陶謨》何遷乎有苗。  又君遷,木名。 《左思·吳都賦》平仲君遷。  又姓。  又西烟切,音仙。 《前漢·王莽傳》立安爲新遷王。 《註》服䖍曰:遷,音仙。師古曰:遷,猶仙耳。不勞假借。  又叶七情切,音淸。 《𨻰琳·大暑賦》樂以忘憂,氣變志遷。爰速嘉賔,式燕且殷。 《李翺·祭韓愈文》疏奏輒斥,去而復遷,升黜不攺,正言時聞。

『思』

《廣韻》息兹切《集韻》《韻會》新兹切《正韻》息移切,𠀤音司。 《說文》睿也。 《書·洪範》思曰睿。 《六書總要》念也,慮也,繹理爲思。  又願也。 《詩·大雅》思皇多士。 《箋》願也。 《正義曰》以意之所思,必情之所願也。  又語巳辭。 《詩·周南》不可泳思。  又《大雅》神之格思。  又語起辭。 《詩·大雅》思齊太任。  又《魯頌》思樂泮水。  又《諡法》謀慮不愆曰思。  又州名。楚黔中地,唐置思州,以思邛水得名。  又姓。以諡爲氏,明有思志道。  又《廣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相吏切,音四。 《揚雄·甘泉賦》儲精垂思。  又悲也。 《詩·小雅》䑕思泣血。 《註》思,去聲,䑕思,哀以思。言悲也。  又《書·堯典》欽明文思。 《註》道德純備謂之思。 《音義》思,息嗣反。  又如字。  又叶相居切,音須。 《徐幹·室思詩》妾身雖在遠,豈違君須臾。旣厚不中薄,想君時見思。  又叶桑才切,音腮。多鬚貌。 《左傳·宣二年》宋城者謳曰:于思于思,棄甲復來。  又念也。 《易·咸卦》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說文》从心囟聲。囟頂門骨空,自囟至心,如絲相貫不絕。

『虑』

《玉篇》房七切。愁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良據切,音鑢。 《說文》謀思也。从思,虍聲。思有所圖曰慮,慮,猶縷也。 《增韻》憂也,疑也。 《書·太甲》弗慮胡獲。 《註》欲其謹思之也。 《大學》安而后能慮。 《朱註》謂處事精詳。  又度也。 《揚子·太𤣥經》立督慮也。 《註》督,正也。慮,度也。運以正度也。  又總計曰亡慮。 《前漢·書註》舉凡之辭,言不待計慮而知其大凡也。  又軍前所持幡曰慮無。 《左傳·宣十二年》前茅慮無。 《註》慮有無也。 《正義》明爲思慮其所無之事,使知而爲之備也。  又《釋名》慮,旅也,旅,衆也。 《易·繫辭》一致而百慮。 《註》慮及衆物,以一定之也。  又姓。 《左傳》南蒯臣慮癸。  又《廣韻》力居切《集韻》《韻會》《正韻》凌如切,𠀤音閭。 《正韻》思慮也。 《淮南子·原道訓》恬然無思,澹然無慮。以天爲蓋,以地爲輿。  又木名。 《爾雅·釋木》諸慮,山櫐也。  又地名。隆慮,在河內。無慮,在遼東。取慮,在臨淮。且慮,在遼西。昌慮,在海東。隆音林,取音趣,且音苴。  又《古今字考》兩舉切,音呂。 《箕山歌》日月運照,靡不記睹。游放其閒,何所却慮。  又《正字通》盧谷切,音錄。 《唐書·百官志》大理寺掌折獄詳𠛬,凡繫囚,五日一慮。 《前漢·雋不疑傳》每行縣,錄囚徒還。 《師古註》錄囚,今云慮囚,本錄聲之去者耳。近俗不曉其意,訛爲思慮之慮,失其源矣。◎按師古此言近於識字,而實未通韻。惟未通韻,亦未爲識字之源也。蓋每字原具四聲,如慮字從平聲起韻,閭呂慮錄,則閭字爲慮字之平,呂字爲慮字之上,錄字爲慮字之入也。慮本訓謀思,然兼有詳審之義,故漢書錄囚亦卽慮囚也。慮字原具入聲,有錄音,豈必專屬去聲,爲得字之源乎。  又叶郞古切,音魯。 《楚辭·九章》惟佳人之獨懷兮,折芳椒以自處。曾歔欷之嗟嗟兮,獨隱伏而思慮。〇按本从思,《說文》玉篇都入思部。字彙倂入心部,取其便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