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逃:逃亡者;薮:人或物集中的地方。一般指某处成为逃亡者的藏身之所。
逋逃:逃亡者;薮:人或物集中的地方。一般指某处成为逃亡者的藏身之所。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是他省但防偷漏之途,而粤东兼有逋逃之薮。”
《尚书 武成》:“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逋逃:逃亡者或流亡者。薮:人、物集中的地方。逃亡者的藏身之所。语本《尚书.武成》“(纣王)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孔颖达疏:“萃、渊、薮三者各为物室,言纣与亡人为主,亡人归之若虫之窟聚,鱼归渊府,兽集薮泽,言纣为大奸也。”《北史.李安世传》:“广平人李波,宗族强盛,残掠不已,前刺史薛道(piǎo),亲往讨之,大为波败,遂为逋逃之薮,公私成患。”《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洪楝园〈后南柯.宫议〉》:“那南柯一郡,唐时受淳于公之治,今为异族凭陵。发祥之地为逋逃之薮。”也作 ① 【逋逃幽薮】。《太平御览》卷四十五引《土地十三州志》:“黑山险为逋逃幽薮。”
逃亡:~逃。~迁。~荡。 拖欠:~负。~租。~债。 拖延:~留(逗留)。
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跑。~敌。~匿。~遁。~逸。 躲开不愿意或不敢接触的事物:~避。~难(nàn )。~汇。~税。~世(避世)。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泽。 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渊~。 指民间、草野:辞朝(cháo )归~。 古同“搜”,搜求。
《唐韻》博孤切《集韻》《韻會》《正韻》奔謨切,𠀤音哺。 《說文》亡也。 《書·大誥》于伐殷逋播臣。 《註》逋亡播遷之臣也。 《易·訟卦》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戸。象曰:不克訟,歸逋𥨥也。 《左傳·文六年》趙宣子爲政,董逋逃。 《註》督𥨥逃有罪之人也。 又《廣韻》懸也。 《正韻》欠也。凡欠負官物,亡匿不還,皆謂之逋。 《前漢·昭帝紀》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 《後漢·光武紀》爲舂陵侯家訟逋租。 又《段熲傳》洗雪百年之逋負。
『逃』《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刀切,音陶。 《說文》亡也。 《書·牧誓》乃惟四方,多罪逋逃。 《註》謂有罪逃亡之人也。 又《廣韻》避也,去也。 《史記·吳世家》季札讓逃去。 《註》謂讓位而逃也。 《後漢·謝該傳》良才抱璞而逃,所謂往而不返者也。 又通作跳。逸去也。 《史記·高祖紀》項羽圍成臯,漢王跳。 《註》跳,音逃。 《前漢·燕王澤傳》跳驅至長安。 又叶田黎切,音題。 《劉歆·列女贊》衞君不聽,後果遁逃。許不能救,女作載馳。 《集韻》逃,俗作迯,非是。𨒽,古文造。
『之』《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