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报信


   把对立双方中一方的机密暗中告诉另一方。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ōng fēng bào xìn
成语注音 ㄊㄨㄥ ㄈㄥ ㄅㄠˋ ㄒ一ㄣˋ
成语简拼 tfbx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通風報信
成语英文 divulge secret information(provide somebody with information; tip somebody off)
成语俄文 передáть сведения(осведомлять)
成语日文 内通(ないつう)し情報(じょうほう)を提供(ていきょう)する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把对立双方中一方的机密暗中告诉另一方。



反义词



成语示例


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只要查实了确有其事,来通风报信的人,我私下有重赏。”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颐琐《黄绣球》第20回:“那掌柜的说他恶毒,跟手叫送棺材到陈府上去的通风报信,一面地保就在内看守了这掌柜的。”


成语典故

风:风声,消息。暗中告知他人消息。清.颐琐《黄绣球》二○回:“那掌柜的说他恶毒,跟手叫送棺材到陈府上去的通风报信,一面地保就在内看守了这掌柜的。” 并列 暗中告知秘密消息或情况。廖辉英《爱情良民》:“如果是后者,会不会是有人~,告诉伊有关她的行止?”△用于告密方面。 →走漏风声 ?守口如瓶。也作“通风报讯”、“通风讨信”。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风。~天。~气。~宵。~行。~过。~衢。贯~。四~八达。曲径~幽。 懂得,彻底明了:~晓。~彻。~今博古。~情达理。 传达:~令。~讯。~报。~告。~知。~缉。~谍。 往来交接:~敌。~商。~邮。~融。~假(jiǎ )(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串~。沟~。 普遍、全:~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论。~体。~身。~读。~常。~病。~盘。普~。 男女不正当的性行为:~奸。私~。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姓。

古同“讽”,讽刺。

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 崇奉:~仰。~徒。 消息:~息。杳无音~。 函件:~件。~笺。~鸽。~访。 随便,放任:~手(随手)。~步(随意走动,散步)。~笔。~意。 同“芯”。 姓。

同“伸”,舒展开。 同“伸”,表白。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通』

《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𠀤統平聲。 《說文》達也。 《正韻》徹也。 《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禮·學記》知類通達。  又亨也,順也。 《禮·儒行》上通而不困。 《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 《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  又暢也。 《爾雅》四時和爲通正。 《註》通,平暢也。  又總也。 《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 《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  又開也。 《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 《註》謂更開置之也。  又𨻰也。 《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 《註》謂𨻰道之也。  又凡人往來交好曰通。 《前漢·季布傳》非長者勿與通。  又《陸賈傳》剖符通使。  又書名。 《白虎通》班固著。 《風俗通》應劭著。  又書首末全曰通。 《後漢·崔實傳》宜寫一通。  又凡物色純者謂之通。 《周禮·春官·司常》通帛爲旃。 《註》通帛,無他物之飾也。  又通鼓。 《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 《疏》司馬振鐸,將軍以下卽擊鼓,故云通鼓。  又井地名。 《前漢·𠛬法志》方里爲井,井十爲通。  又《廣韻》州名。  又《韻會》馬矢曰通。 《後漢·戴就傳》以馬通薰之。  又《左傳·杜預註》旁淫曰通。  又叶他郞切,音湯。 《東方朔·七諫》身寢疾而日愁兮,情沈抑而不揚。衆人莫可與論道兮,悲精神之不通。

『信』

《唐韻》息晉切《集韻》《正韻》思晉切,𠀤音訊。愨也,不疑也,不差爽也。 《易·繫辭》人之所助者,信也。 《左傳·僖七年》守命共時之謂信。  又《爾雅·釋地》大蒙之人信。 《註》地氣使然也。  又《左傳·莊三年》一宿爲舍,再宿爲信。 《詩·豳風》于女信處。  又《周頌》有客信信。 《註》四宿也。  又符契曰信。 《前漢·平帝紀》漢律,諸乗傳者持尺五木轉信。 《註》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或用木爲之。 《後漢·竇武傳》取棨信閉諸禁門。 《註》棨,有衣戟也。  又古人謂使者曰信。與訊通。 《史記·韓世家》𨻰軫說楚王,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 《司馬相如·諭巴蜀檄》故遣信,使曉諭百姓。  又州名。唐置信州,卽今廣信府。  又姓。信陵君無忌之後。  又複姓。 《何氏姓苑》有信都,信平二氏。  又《集韻》《正韻》𠀤升人切。與申同。 《易·繫辭》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詩·邶風》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又同身。 《周禮·春官》侯執信圭,伯執躬圭。 《註》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  又叶斯鄰切,音新。 《詩·小雅》庶民弗信。叶上親。◎按《正韻》云:韓王信本與淮隂侯同名,嫌誤讀作新。今《敘傳》韓信音新,是信本有平、去兩音,其讀平者亦音,而非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