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世无闷


   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ùn shì wú mèn
成语注音 ㄉㄨㄣˋ ㄕˋ ㄨˊ ㄇㄣˋ
成语简拼 dswm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遯丗無悶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成语示例


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成语典故

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亦作“遁俗无闷”、“遁逸无闷”。南朝 梁 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唐 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其他 指逃避世俗,心无烦闷。语出《易经·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明·王守仁《传习录》下:“诸君只要常常怀个~、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多用于避世方面。也作“遁逸无闷”、“遁俗无闷”。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逃避,躲闪:~去。~辞。~世。~北。 隐,消失:~迹。~隐。

一个时代,有时特指三十年:~代( ➊ 很多年代; ➋ 好几辈子)。~纪(指一百年)。流芳百~。 一辈一辈相传的:~袭。~家( ➊ 封建社会中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 ➋ 《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人间,以与天上相区别:~上。~俗( ➊ 流俗; ➋ 非宗教的)。~故(➊处事待人圆滑,“故”读轻声; ➋ 处世经验)。~态炎凉。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宇宙的一部分:~界。举~瞩目。公之于~。 姓。

心烦,不舒畅:愁~。沉~。郁~。~懑。~~不乐。 密闭,不透气:~子车。

因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感觉:~气。~热。 密闭,使不透气:茶刚沏上,~会儿再喝。 不吭声,不声张:他只是~头苦干。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遁』

《唐韻》《集韻》徒困切《正韻》杜困切,𠀤音鈍。 《說文》遷也。 《玉篇》逃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曳柴而遁。  又《廣韻》隱也,去也。 《詩·小雅》勉爾遁思。 《後漢·郅惲傳》南遁蒼梧。  又迴避也。 《後漢·杜林傳》上下相遁。 《註》謂上下相匿以文避法也。  又遁甲。 《後漢·方術傳》推六甲之隂,而隱遁也。  又《廣韻》徒損切《集韻》杜本切《正韻》徒本切,𠀤音囤。義同。  又《集韻》七倫切《正韻》詳倫切。𠀤與巡同。 《前漢·平當傳》逡遁有恥。  又與逡通。 《前漢·賈誼過秦論》遁巡不敢進。 《說文》亦作遯。

『世』

《廣韻》舒制切《集韻》《韻會》《正韻》始制切,𠀤音勢。代也。 《詩·大雅》本支百世。  又《論語》必世而後仁。 《註》三十年爲一世。 《左傳·宣三年》王孫滿曰: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又《維摩經》大千世界。 《註》世謂同居天地之閒,界謂各有彼此之別。  又姓。 《風俗通》秦大夫世鈞。  又與生同。 《列子·天瑞篇》亦如人自世之老,皮膚爪髮,隨世隨落。 《註》世與生同。  又《韻補》叶私列切,音薛。 《詩·大雅》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叶上撥。撥音撇。 《晉書·樂志》匡時拯俗,休功蓋世。宇宙旣康,九有有截。 《集韻》書作𠀍。

『无』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