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密八音


   遏:阻止;密:寂静。各种乐器停止演奏,乐声寂静。旧指皇帝死后停乐举哀。后也用以形容国家元首之死。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è mì bā yīn
成语注音 ㄜˋ ㄇ一ˋ ㄅㄚ 一ㄣ
成语简拼 emby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遏:阻止;密:寂静。各种乐器停止演奏,乐声寂静。旧指皇帝死后停乐举哀。后也用以形容国家元首之死。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第三卷:“余壬午年至京,当遏密八音之际,未得耳聆目赏。”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尚书 舜曲》:“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成语典故

遏:停止。密:静止。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 旧时指国家元首死后,停止举乐。语出《书.舜典》:“帝乃殂落……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汉.扬雄《元后诔》:“四海伤怀,擗踊拊心。若丧考妣,遏密八音。”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三:“予壬午年至京,当遏密八音之际,未得耳聆目赏。” 述宾 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传说尧死后,人们感念他的恩德,三年不作乐。后指皇帝举行丧礼期间禁绝音乐。《尚书·舜典》:“帝乃殂落……三载,四海~。”△用于礼仪方面。也作“八音遏密”。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阻止:~止。~制。~抑。怒不可~。 古同“害”:“无~尔躬”。

稠,空隙小,与“稀”、“疏”相对:紧~。稠~。茂~。严~。~封。~布。~集。~匝匝。~锣紧鼓(喻正式活动前的积极而紧张的准备,亦作“紧锣密鼓”)。 关系近,感情好:~友。~亲。 不公开,不公开的事物:秘~。保~。~谋。~电。~报。~使。~信。~诏。~旨。~探。 精致,细致:精~。细~。致~。~实(细密结实)。 姓。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珑。~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声~。~乐(yuè)。~律。~色。~量。~区。~韵。~像。~容(声音、容貌)。弦外之~。 信息,消息:~信。佳~。~讯。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遏』

《唐韻》烏割切《集韻》《韻會》《正韻》阿葛切,𠀤音閼。 《爾雅·釋詁》遏,止也。 《註》以逆相止曰遏。 《廣韻》絕也。 《易·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 《書·武成》以遏亂略。 《註》遏,絕亂謀也。  又《爾雅·釋詁》逮也。 《揚子·方言》東齊曰遏,言相及也。  又與按通。 《詩·大雅》以按徂旅。 《孟子》作遏。  又叶許竭切,音歇。通作曷。 《詩·商頌》則莫我敢曷。叶截烈。 《註》曷、遏通。  又叶于歇切,音謁。 《後漢·崔駰反都賦》勒威赫斯,果秉其鉞。如川之流,動不可遏。

『密』

《唐韻》美畢切《集韻》《韻會》莫筆切《正韻》覓筆切,𠀤音蜜。 《爾雅·釋山》山如堂者密。 《郭璞註》山形如堂室者曰密。尸子,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樅。一曰靜也。  又《玉篇》止也,默也,深也。 《易·繫辭》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詩·周頌》夙夜基命宥密。 《註》謂所以承藉天命者,宏深而靜密也。  又《增韻》稠也,疎之對也。 《易·小畜》密雲不雨。 《詩·大雅》止旅廼密。 《註》言其居止之衆,日以益密也。  又《史記·功臣年表》罔亦少密焉。  又祕也。 《易·繫辭》幾事不密,則害成。  又《禮·樂記》隂而不密。 《註》密言閉也。  又《禮·少儀》不窺密。 《註》曲隱處也,嫌伺人隂私也。  又近也。 《書·畢命》密邇王室,式化厥訓。  又國名。密須氏,姞姓之國。 《詩·大雅》密人不恭。  又州名。古姑幕城,秦琅邪,隋爲密州。因水以名。  又姓。 《正字通》漢尚書密忠,宋有密祐。  又複姓。 《何氏姓苑》密茅氏,琅邪人。  又有密革氏,密須氏。  又叶明祕切,音媚。 《江淹·齊高帝誄》宋主陵遐,紫殿遏密。話言之詔,貽在英粹。 《集韻》或省作𡶇,俗作宻。

『八』

《唐韻》博拔切《集韻》《韻會》《正韻》布拔切,𠀤音捌。 《說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 《徐曰》數之八,兩兩相背,是別也。少隂數,木數也。 《玉篇》數也。  又《集韻》補內切,音背。 《趙古則六書本義》八,音背,分異也,象分開相八形,轉爲布拔切,少隂數也。  又《韻補》叶筆別切,音䇷。 《張衡·舞賦》聲變諧集,應激成節。度終復位,以授二八。  又《韻補》叶必益切,音璧。 《張衡·西京賦》叉簇之所攙捔,徒搏之所撞㧙。白日未及移𠷳,巳獮其什七八。  又八八。 《通雅》八八,外國語稱巴巴。 《唐書·李懷光傳》德宗,以懷光外孫燕八八爲後。

『音』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今切,音隂。 《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 《書·舜典》八音克諧。 《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 《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 《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 《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 《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爲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卽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又《易·中孚》翰音登于天。 《禮·曲禮》雞曰翰音。  又姓。見《姓苑》。  又《正韻》於禁切。與䕃通。 《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 《杜預註》音,所茠䕃之處。古字借用。○按註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𠀤不作去聲讀,正韻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