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合志同


   谓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ào hé zhì tóng
成语注音 ㄉㄠˋ ㄏㄜˊ ㄓˋ ㄊㄨㄥˊ
成语简拼 dhzt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share the same view(hit it off well together)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谓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我们需要道合志同的朋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


成语典故

谓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三国 魏 曹植《陈审举表》:“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 见“志同道合”。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传~。修~。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说,讲:~白。常言~。能说会~。 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线条:铅笔~儿。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量词:一~大河。两~门。上三~漆。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闭,对拢:~眼。~抱。珠连璧~。貌~神离。 聚集:~力。~办。~股。~资。 不违背,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应或相符:~格。~法。情投意~。 应该:~该。~当。“文章~为时而著,诗歌~为时而作”。 总共,全:~家欢乐。 计,折算:~多少钱。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5”。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十分之一。 旧时量粮食的器具,容量为一合,木或竹制,方形或圆筒形。

意向:~愿。~气。~趣(志向和兴趣)。~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学。 记在心里:~喜。~哀。永~不忘。 记载的文字:杂~。~怪(记载怪异的事)。 记号:标~。 〈方〉称轻重,量长短、多少:~子。用碗~~。 姓。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 共,在一起(从事):共~。~学。~步。殊途~归。~舟共济。 和,跟:~流合污。 姓。

〔胡~〕见“胡”。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道』

《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𠀤陶上聲。 《說文》所行道也。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 《詩·小雅》周道如砥。 《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 《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 《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又順也。 《書·禹貢》九河旣道。 《註》順其道也。  又國名。 《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 《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又當道,草名。 《博雅》當道,馬舄也。  又《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𠀤陶去聲。 《正韻》言也。 《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又由也。 《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 《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又治也。與導同。 《論語》道千乗之國。 《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又引也。 《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又從也。 《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 《山海經》風道北來。 《註》道,從也。  又《字彙補》動五切,音覩。 《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又叶徒厚切,頭上聲。 《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集韻》道古作𡬹。註見辵部九畫。

『合』

《唐韻》𠋫閤切《集韻》《韻會》曷閤切《正韻》胡閣切,𠀤音盒。 《說文》合口也。  又《玉篇》同也。 《易·乾卦》保合太和。 《詩·小雅》妻子好合。  又配也。 《詩·大雅》天作之合。 《前漢·貨殖傳》蘗麴鹽豉千合。 《註》師古曰:蘗麴以斤石稱之,輕重齊則爲合。鹽豉以斗斛量之,多少等亦爲合。合者,相配耦之言耳。  又會也。 《禮·王制》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 《註》合,會也。  又聚也。 《論語》始有曰:苟合矣。 《註》合,聚也。  又答也。 《左傳·宣二年》旣合而來奔。 《註》合,答也。  又閉也。 《前漢·兒寬傳》封禪告成,合祛于天地神明。 《註》李奇曰:祛,開散。合,閉也。  又六合。 《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梁元帝·纂要》天地四方曰六合。  又黍名。 《禮·曲禮》黍曰薌合。  又《文中子·問易篇》黃帝有合宮之聽。  又合黎,地名。 《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又州名。 《廣韻》秦爲巴郡,宋爲宕渠郡,後魏置合州,蓋涪漢二水合流之處,因以名之。  又參合,代地。 《史記·韓王信傳》入居參合。  又鉅合在平原,合騎在高城,𠀤漢侯國。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重合縣屬勃海郡,合鄕縣屬東海郡。  又合浦,郡名。𠀤見《前漢·地理志》。  又《廣韻》器名。 《正韻》合子,盛物器。  又《廣韻》姓也。 《左傳》宋大夫合左師。  又子合,西域國名。 《前漢·西域傳》西夜國王,號子合王。 《後漢·西域傳》子合國,去疏勒千里。  又通作闔。 《戰國策》意者,臣愚而不闔於王心耶。 《註》闔合同。  又與郃通。 《史記·魏世家》築雒隂合陽。 《註》郃水之北。  又《高祖功臣侯表》高祖兄仲廢爲合陽侯。  又《唐韻》《正韻》古沓切《集韻》《韻會》葛合切,𠀤音閤。 《廣韻》合,集也。  又《集韻》兩龠爲合。 《前漢·律歷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又合龠爲合,十合爲升。 《註》合龠一作十龠,又合者,合龠之量也。  又叶許及切,音翕。 《張衡·思𤣥賦》何孤行之焭焭兮,孑不羣而介立。感鸞鷖之特棲兮,悲淑人之希合。

『志』

《唐韻》《集韻》《韻會》職吏切《正韻》支義切,𠀤音鋕。 《說文》从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 《論語》志於道。 《詩序》在心爲志。  又《廣韻》意慕也。 《儀禮·大射儀》不以樂志。 《註》志者,意所擬度也。 《禮·少儀》問卜筮曰:義歟,志歟。義則可問,志則否。 《註》義,正事也。志,私意也。  又準志也。 《書·盤庚》若射之有志。 《疏》如射之有所準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  又章志也。 《禮·檀弓》孔子之喪,公西赤爲志焉。子張之喪,公明儀爲志焉。 《疏》故爲盛禮,以章明志識也。  又本志也。 《左傳·襄元年》謂之宋志。 《註》言宋本志,在攻取彭城也。  又《左傳·昭二十五年》以制六志。 《註》爲禮,以制好惡喜怒哀樂六志。  又記也。與誌同。或作識。 《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 《前漢書》有十志。 《師古曰》志,記也。積記其事也。 《後漢·劉駿傳》博見彊志。  又《集韻》昌志切。與幟通。旗也。 《史記·張丞相傳》沛公以周昌爲職志。  又箭鏃也。 《爾雅·釋器》金鏃翦羽謂之鍭,骨鏃不翦羽謂之志。 《註》鏃,今之錍箭。志,今之骨骲。  又叶眞而切,音支。 《楚辭·九章》昔君與我成言兮,曰黃昏以爲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旣有此他志。 《唐韻》《集韻》《韻會》𠀤職吏切,音志。 《說文》記誌也。 《唐書·褚亮傳》圖史一經目,輒誌于心。 《南齊書·王慈傳》朝堂榜誌。 《列子·楊朱篇》大古之事滅矣,孰誌之哉。 《文中子·述史篇》制誌詔𠕁,則幾乎典誥矣。 《註》誌,臣下誌君之善也。  又《正韻》支義切,音寘。義同。  又同志。 《正字通》凡史傳記事之文曰誌。 《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 《註》志,謂記也。  又《漢書》有十志,俱與誌同。  又《類篇》或作識。 《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又《韻會》通作痣。 《史記·漢高祖紀》左股七十二黑子。 《師古註》今中國通呼爲黶子,吳楚俗謂之誌。誌,記也。 《南齊書·江祏傳》高宗胛上有赤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