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君皇帝


   指 宋徽宗 。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上自称教主 道君皇帝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这本话文,乃在 宋 朝 道君皇帝 宣和 年间。” 明 冯梦龙 《梦磊记·观梅感梦》:“朕乃 宋 朝第八代天子是也,初封 端王 ,入承大统,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ào jūn huáng dì
成语简拼 djhd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 宋徽宗 。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上自称教主 道君皇帝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这本话文,乃在 宋 朝 道君皇帝 宣和 年间。” 明 冯梦龙 《梦磊记·观梅感梦》:“朕乃 宋 朝第八代天子是也,初封 端王 ,入承大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传~。修~。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说,讲:~白。常言~。能说会~。 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线条:铅笔~儿。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量词:一~大河。两~门。上三~漆。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主。~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王。~上。国~。~权。~临。~侧。 古代的封号:商~。平原~。信陵~。长安~。 对对方的尊称:张~。诸~。

君主,亦指神话传说中的神:~帝。~后。~宫。~储(已确定的皇位继承人)。~权。 大:~~巨著。冠冕堂~。 对先代的敬称:~考(对亡父的尊称)。 古同“遑”,闲遐。 古同“惶”,恐惧。 姓。

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上~。玉皇大~。 君主:~王。皇~。称~。~制。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道』

《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𠀤陶上聲。 《說文》所行道也。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 《詩·小雅》周道如砥。 《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 《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 《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又順也。 《書·禹貢》九河旣道。 《註》順其道也。  又國名。 《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 《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又當道,草名。 《博雅》當道,馬舄也。  又《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𠀤陶去聲。 《正韻》言也。 《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又由也。 《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 《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又治也。與導同。 《論語》道千乗之國。 《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又引也。 《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又從也。 《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 《山海經》風道北來。 《註》道,從也。  又《字彙補》動五切,音覩。 《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又叶徒厚切,頭上聲。 《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集韻》道古作𡬹。註見辵部九畫。

『君』

《唐韻》舉云切《集韻》《韻會》拘云切,𠀤音軍。 《說文》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 《白虎通》君者,羣也,羣下歸心也。 《易·師卦》大君有命。 《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爲天下君。  又凡有地者,皆曰君。 《儀禮·子夏傳》君,至尊也。 《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晉語》三世仕家君之。  又夫人亦稱君。 《詩·鄘風》我以爲君。 《傳》君國小君。 《箋》夫人對君稱小君。 《論語》邦君之妻,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又子稱父母曰君。 《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又子孫稱先世皆曰君。 《孔安國·尚書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  又兄稱弟曰君。 《杜牧·爲弟墓誌》君諱顗。  又妾稱夫曰君。 《禮·內則》君已食徹焉。 《註》此謂士大夫之妾也。 《儀禮·喪服》妾謂君。 《註》妾謂夫爲君者,不得體之,加尊之也,雖士亦然。 《疏》以妻得體之,得名爲夫,妾雖接見於夫,不得體敵,故加尊之,而名夫爲君。  又婦稱夫亦曰君。 《古樂府》十七爲君婦。  又夫稱婦曰細君。 《前漢·東方朔傳》歸遺細君,又何仁也。  又上稱下亦曰君。 《史記·申屠嘉傳》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又封號曰君。 《史記·商君傳》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爲商君。  又婦人封號亦曰君。 《史記·外戚世家》尊皇太后母臧兒爲平原君。  又彼此通稱亦曰君。 《史記·司馬穰苴傳》百姓之命,皆懸於君。君謂莊賈也。  又《張儀傳》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  又隱士就聘者曰徵君。 《後漢·逸民韓康傳》亭長以韓徵君當至。  又持節出使者曰使君。 《後漢·𡨥恂傳》非敢脅使君。  又《諡法》慶賞𠛬威曰君,從之成羣曰君。  又君子,成德之稱。 《易·乾卦》君子,終曰乾乾。 《論語》不亦君子乎。 《註》君子,成德之名。  又姓。 《正字通》明有君助。  又叶姑員切,音涓。 《劉向·烈女傳》引過推讓,宣王悟焉。夙夜崇道,爲中興君。

『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光切,音黃。 《說文》大也。 《風俗通》天也。 《爾雅·釋天疏》尊而君之,則稱皇天。 《書·大禹謨》皇天眷命。  又《湯誥》惟皇上帝。 《傳》皇,大。上帝,天也。  又三皇,伏犧,神農,黃帝是也。 《尚書·序疏》稱皇者,以皇是美大之名。言大於帝也。 《風俗通》三皇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  又有天下者之通稱。 《爾雅·釋詁》君也。 《白虎通》號也。號之爲皇者,煌煌人莫違也。 《書·呂𠛬》皇帝淸問下民。 《詩·大雅》皇王維辟。 《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稱皇帝。 《蔡邕·獨斷》皇帝,至尊之稱也。上古天子庖犧氏,神農氏稱皇。堯,舜稱帝。夏,殷,周稱王。秦幷以爲號,漢因之不改。 《前漢·高帝紀》漢王卽皇帝位,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又尊太公爲太上皇。 《註》太上,極尊之稱。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冶國,故不言帝。 《明制》太子稱皇,諸王以下不稱皇,皇族各戚屬宗人府掌之。  又《禮·曲禮》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 《註》更設稱號,尊神異于人也。  又《宋史·眞宗紀》祥符五年,親祀玉皇於朝元殿。 《註》玉皇,天帝聖號。  又《鴻苞博蒐》佛一稱覺皇。  又《博雅》美也。 《詩·大雅》思皇多士。  又《爾雅·釋言》皇正也。 《詩·豳風》四國是皇。  又莊盛也。 《儀禮·聘禮》賔入門皇。  又美盛貌。 《詩·大雅》穆穆皇皇。  又猶煌煌也。 《詩·小雅》皇皇者華。 《爾雅·釋言》皇,華也。 《疏》草木之華一名皇。  又猶熒熒也。 《揚子·太𤣥經》物登明堂,矞矞皇皇。  又猶栖栖也。 《禮·檀弓》皇皇如有,望而弗至。  又於皇,歎美辭。 《詩·周頌》於皇來牟。 《註》於,音烏。  又聿皇,疾貌。 《前漢·揚雄·校獵賦》武騎聿皇。  又遹皇,往來貌。 《張衡·思𤣥賦》察二紀五緯之綢繆遹皇。  又冠名。上畫羽飾也。 《禮·王制》有虞氏皇而祭。  又屏風名。王坐所置也。 《周禮·天官》掌次設皇邸。  又舞名。析五采羽,持以舞也。 《周禮·地官》舞師掌敎皇舞。帥而舞旱暵之事。 《註》皇或爲䍿。  又鳳皇,靈鳥也。 《書·益稷》鳳皇來儀。 《傳》雄曰鳳,雌曰皇。皇,通作凰。 《集韻》亦作䳨。  又《爾雅·釋鳥疏》皇,一名黃鳥。俗呼爲黃離留。  又《爾雅·釋草疏》皇,一名守田。似燕麥子,如彫胡米,生廢田中。  又《埤雅》驪馬黃白曰皇。 《詩·豳風》皇駁其馬。  又星名。 《前漢·天文志》歲星,十月出,名天皇。  又國皇星,大而赤。  又餘皇,舟名。 《左傳·昭十七年》楚敗吳師,獲其乘舟餘皇。俗作艅艎。  又矞皇,神名。 《前漢·司馬相如傳》前長離而後矞皇。 《史記》作潏湟。  又冢前闕曰皇。 《左傳·莊十九年》葬于絰皇。  又寢門闕曰皇。 《左傳·宣十三年》屨及于窒皇。  又室無四壁曰皇。 《前漢·胡建傳》列坐堂皇上。 《博雅》作堭,非。  又㵎名。 《詩·大雅》夾其皇㵎。  又山水名。 《山海經》皇人之山,皇水出焉。  又地名。 《春秋·昭二十二年》劉子單子以王猛居于皇。  又姓。 《左傳疏》宋戴公子皇父,其子孫以皇爲氏。  又皇甫,複姓。  又《諡法》靖民則法曰皇。  又與遑偟徨𠀤通。 《左傳·昭三十二年》不皇啓處。 《詩·小雅》作遑。 《爾雅·釋訓》作偟,暇也。 《前漢·揚雄甘泉賦》溶方皇于西淸。 《註》猶仿偟也。一作彷徨。  又《正韻》戸廣切,黃上聲。 《禮·少儀》祭祀之美,齊齊皇皇。陸德明讀。  又《正韻》于放切,黃去聲。義同。徐邈讀。  又《集韻》羽兩切,音往。皇皇,祭祀之儀。 《禮·少儀註》皇,讀如歸往之往。 《疏》謂心所繫往,孝子祭祀,威儀嚴正,必有繼屬,故齊齊皇皇也。 《詩·魯頌》烝烝皇皇。 《箋》皇皇,當作暀暀。猶往往也。 《說文》本从自,始也。 《徐曰》自,從也。故爲始也。今省作白。

『帝』

《唐韻》都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計切,𠀤音諦。 《說文》諦也。王天下之號也。 《爾雅·釋詁》君也。 《白虎通》德合天者稱帝。 《書·堯典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 《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于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審諦,故取其名。 《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 《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史記·高帝紀》乃卽皇帝位汜水之南。 《註》蔡邕曰: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  又諡法。 《史記·正義》德象天地曰帝。  又上帝,天也。 《易·鼎卦》聖人亨,以享上帝。 《書·舜典》肆類于上帝。  又五帝,神名。 《周禮·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 《註》蒼帝曰靈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 《家語》季康子問五帝之名。孔子曰: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 《註》文耀鉤云:中宮大帝,其精北極星。春秋合誠圖云:紫微大帝室,太乙之精也。正義曰:太乙,天帝之別名也。 《又》大角者,天王帝廷。 《註》索隱曰:援神契云:大角爲坐候。宋均云:坐,帝坐也。 《又》太微三光之廷,其內五星,五帝座。  又地名。 《左傳·僖三十一年》衞遷于帝丘。 《註》帝丘,今東郡濮陽縣,故帝顓頊之墟,故曰帝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