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风余象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í fēng yú xiàng
成语注音 一ˊ ㄈㄥ ㄩˊ ㄒ一ㄤˋ
成语简拼 yfyx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遺風余象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 司马光《投壶新格》:“古者壶矢之制,揖让之容,今虽阙焉,然其遗风余象犹仿佛也。”


成语典故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宋 司马光《投壶新格》:“古者壶矢之制,揖让之容,今虽阙焉,然其遗风余象犹仿佛也。” 并列 前代留下的习俗和法度。宋·司马光《投壶新格》:“古者壶矢之制,揖让之容,今虽阙焉,然其~犹仿佛也。”△褒义。用于古代事物,多与礼教有关。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丢失:~失。~落。 漏掉:~忘。~漏。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补~。路不拾~。 余,留:~留。~俗。~闻。~址。~风。~憾。~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死人留下的:~骨。~言。~嘱。 不自觉地排泄:~尿。~精。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传。 抛弃:~弃。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姓。

古同“讽”,讽刺。

哺乳动物,是目前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多产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区,门牙极长,可用于雕刻成器皿或艺术品:~牙。~牙宝塔(喻脱离群众和生活的文学家、艺术家的小天地)。 形状,样子:形~。景~。气~。现~。想~。~征。万~更新。~声。~形。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余』

《唐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居切,𠀤音餘。 《說文》語之舒也。 《爾雅·釋詁》我也。  又四月爲余月。  又接余,荇菜也。  又《前漢·匈奴傳》單于衣繡,褡綺錦袷被各一,比余。 《註》比余,髮之飾也。  又姓。由余之後。  又《集韻》詳於切,音徐。余吾,水名。在朔方。  又《集韻》同都切,音徒。史記檮余,匈奴山名。  又于遮切,音邪。褒余,蜀地名。一作褒斜。 《漢陽厥𥓓》褒斜作褒余。  又叶演女切,音與。 《楚辭·九思》鷃雀列兮讙譁,雊𨿜鳴兮聒余。抱昭華兮寶車,欲衒鬻兮莫取。  又與餘同。 《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 《註》余同餘。 《唐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余。 《說文》饒也。 《玉篇》殘也。 《廣韻》賸也。 《周禮·天官·冢宰》以九賦斂財賄。九曰幣餘之賦。 《鄭註》百工之餘。 《左傳·文元年》歸餘于終。  又《孟子》餘夫二十五畝。 《註》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八口爲率。如有弟,是餘夫也。  又《周禮·地官·小司徒》凡國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 《註》餘謂羡也。鄭康成謂:餘子卿大夫之子,當守於王宮者也。 《左傳·宣二年》又宦其餘子。 《註》餘子,嫡子之母弟。  又國名。 《春秋·莊二年》夏公子慶父帥師伐於餘丘。 《註》於餘丘,國名。  又地名。 《左傳·昭二十二年》莒敗齊師于壽餘。  又舟名。 《左傳·昭十七年》楚大敗吳師,獲其乗舟餘皇。  又草名。 《山海經》招搖山有草,如韭,靑花,名祝餘,食之不飢。  又姓。晉有餘頠,餘文仲。  又梁餘、夫餘,俱複姓,見《姓譜》。  又《集韻》余遮切,音耶。 《莊子·讓王篇》其緒餘以爲國家。 《司馬彪註》緒餘,殘也。緒音奢,餘音耶。  又叶夷周切,音由。 《韓愈·駑驥詩》嘶鳴當大路,志氣若有餘。騏驥生絕域,自矜無匹儔。  又叶羊遇切,音裕。 《古詩》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疋,織素五丈餘。 《正字通》按《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本作公,因聲近譌作余,故註云余當爲餘,謂縣都畜聚之物。據本註,餘不當作余。《正韻》四魚餘字註,引《周禮》餘亦作余。合余餘爲一,非。

『象』

《唐韻》徐兩切《集韻》《韻會》《正韻》似兩切,𠀤詳上聲。 《說文》長鼻牙,南越大獸,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 《爾雅·釋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 《疏》犀、象二獸,皮角牙骨,材之美者也。 《詩·魯頌》元龜象齒。 《左傳·襄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 《禮·玉藻》笏,諸侯以象,士竹本象可也。  又《王安石·字說》象牙感雷而文生,天象感氣而文生,故天象亦用此字。 《易·繫辭》在天成象。 《疏》謂懸象日月星辰也。 《禮·樂記·註》象,光耀也。  又《韓非子·解老篇》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易·繫辭》象也者,像此者也。 《疏》言象此物之形狀也。 《左傳·桓六年》申繻曰:名有五,以類命爲象。 《註》若孔子首象尼丘。 《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二曰象。 《註》謂災變雲物如衆赤鳥之屬,有所象似。 《前漢·王莽傳》白煒象平。 《註》象,形也。萬物無不成形于西方。  又法也。 《書·舜典》象以典𠛬。 《傳》法用常𠛬,用不越法。 《儀禮·士冠禮》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 《註》象,法也。  又象魏,門闕也。一曰書名。 《周禮·天官·大宰》正月之吉,縣治象之法于象魏。 《疏》周公謂之象魏,雉門之外,兩觀闕高魏魏然也。 《左傳·哀三年》命藏象魏。 《疏》由其縣于象魏,故謂其書爲象魏。  又象尊,酒器。 《左傳·定十年》犧、象不出門。 《疏》象尊以象鳳凰。或曰以象骨飾尊。《三禮圖》云:當尊腹上畫象之形。 《禮·明堂位》犧象,周尊也。  又通言之官。 《禮·王制》南方曰象。 《註》劉氏曰:象,像也。如以意倣象,其似而通之,周官象胥是也。  又舞名。 《詩·周頌序》維淸奏象舞也。 《正義》文王時有擊刺之法,武王作樂,象而爲舞,號其樂曰象舞。 《禮·內則》成童舞象。 《史記·樂書》文王之舞,舞之以未成人之童,故謂之象舞。  又象人,若今戲蝦魚、獅子者也。 《前漢·禮樂志》郊祭,常從象人四人。  又罔象,水怪名。 《史記·孔子世家》水之怪龍、罔象。 《註》罔象食人,一名沐腫。  又藥名。 《本草綱目》盧會,一名象膽,以其味苦如膽也。  又象敎。卽佛敎也。 《王中·頭陀寺𥓓》正法旣沒,象敎陵侇。 《註》謂爲形象以敎人也。  又郡名,州名,山名。 《史記·秦始皇紀》三十三年爲象郡。 《註》今日南。  又百越地,𨻰置象郡,因象山名。隋平𨻰置象州。  又姓。 《姓苑》潁州望族。今南昌有此姓。  又《正字通》象有平、上、去三聲,諸韻書收入養韻,漾韻不收,《正韻》亦然。《六書》有一字備四音者,有轉十數音者,獨至象必限以一音,此古今分韻之謬也。  又叶徐羊切,音詳。 《晉書·樂志·地郊饗神歌》祇之體,無形象。潛泰幽,洞忽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