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溺山隅


   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ì nì shān yú
成语注音 ㄅ一ˋ ㄋ一ˋ ㄕㄢ ㄩˊ
成语简拼 bnsy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


成语示例


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止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微绳,解箓收簪,旦归初服。《梁书·王僧孺传》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 司马相如《美人赋》:“譬于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


成语典故

谓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汉 司马相如《美人赋》:“譬于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梁书.王僧孺传》:“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止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徽绳,解篆收簪,旦归初服。” 述补 防止淹死而躲进山隅。形容远远回避。《梁书·王僧孺传》:“下官不能~,而止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徽绳,解箓收簪,旦归初服。”△多用于回避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躲,设法躲开:~雨。~暑。~世。~讳。回~。~重就轻。~世绝俗。 防止:~免。~孕。~嫌。~雷针。

淹没:~水。~死。 沉迷不悟,过分,无节制:~爱。沉~。

同“尿”。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 姓。

角落:城~。墙~。屋~。~隙(屋角的洞穴)。向~而泣。 〔~中〕将近中午的时候。 靠边的地方:海~。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避』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毗義切,音鼻。 《玉篇》迴避也。 《史記·藺相如傳》望見廉頗,引車避匿。 《前漢·王吉傳》敘:避而入商雒深山。 《後漢·郅惲傳》避地敎授。 《註》隱遁也。  又《正韻》通作辟。 《論語》辟世、辟地、辟言、辟色,俱作辟。

『溺』

《廣韻》奴歷切《集韻》《韻會》乃歷切,𠀤音惄。沒也。 《釋名》死于水曰溺。溺,弱也,不能自勝也。 《詩·小雅》載胥及溺。  又凡人情沈湎不反亦曰溺。 《禮·樂記》姦聲以濫溺而不止。  又《集韻》昵角切,音搦。亦沒也。  又《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日灼切《正韻》如灼切,𠀤音若。水名。 《說文》水自張掖刪丹,西至酒泉,合𥠖餘波入于流沙。 《書·禹貢》作弱水。  又《集韻》奴弔切。與尿同,小便也。 《史記·范睢傳》賓客飮者,醉便溺睢。

『山』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𠀤與刪音同。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徐曰》象山峰𠀤起之形。 《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 《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書·禹貢》奠高山大川。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 《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 《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 《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複姓。  又《集韻》《韻會》𠀤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又叶疏臻切,音甡。 《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 《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𠀤互見。

『隅』

《廣韻》遇俱切《集韻》《韻會》元俱切,𠀤音虞。 《說文》陬也。 《玉篇》角也。 《書·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 《詩·邶風》俟我於城隅。 《禮·曲禮》摳衣趨隅。 《註》趨隅,升席也。  又《檀弓》童子隅坐而執燭。 《註》隅坐,不與成人並。 《論語》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又《玉篇》廉也。 《詩·大雅》抑抑威儀,維德之隅。 《禮·儒行》砥厲廉隅。  又海隅,十藪之一。 《爾雅·釋地》齊有海隅。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註》宮隅,城隅,謂角浮思也。  又山名。 《魯語》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 《註》封山,隅山,在今吳郡永安縣。 《說文》作嵎。  又叶語口切,音偶。 《詩·唐風》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芻叶側九反,逅叶很口反。  又叶呼侯反,音齁。 《揚雄·反離騷》有周氏之嬋嫣兮,或鼻祖於汾隅。靈宗初諜伯僑兮,流於末之陽侯。 《篇海》同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