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匍匐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后因以“邯郸匍匐”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án dān pú fú
成语注音 ㄏㄢˊ ㄉㄢ ㄆㄨˊ ㄈㄨˊ
成语简拼 hdpf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邯鄲匍匐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后因以“邯郸匍匐”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成语示例


著脚绳桥已足忧,邯郸匍匐更堪羞。金·元好问《刘君用可庵》诗之二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成语典故

同“邯郸学步”。金 元好问《刘君用可庵》诗之二:“着脚绳桥已足忧,邯郸匍匐更堪羞。” 见“邯郸学步”。金·元好问《刘君用可庵》:“著脚绳桥已足忧,~更堪羞。”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郸〕地名,在中国河北省。

〔~城〕地名,在中国河南省。 (鄲)

〔~匐〕a.爬,手足并行,如“~~前进”;b.竭力,如“凡民有丧,~~救之”;c.趴,如“有些植物的茎~~在地面上”。均亦作“匍伏”。

〔匍~〕见“匍”。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邯』

《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𠀤音寒。 《玉篇》趙國有邯鄲縣。互詳後鄲字註。  又水名。 《後漢·西羌傳》侯霸復上置東西邯屯五部。 《註》邯,水名。邯分流左右,在今廓州。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胡甘切,音酣。 《集韻》䛁邯,漢縣名,屬樂浪郡。  又《集韻》戸感切,音頷。 《前漢·王莽傳》封都匠仇延爲邯淡里附城。 《註》邯淡,豐盛之意。

『匍』

《唐韻》《正韻》薄胡切《集韻》《韻會》蓬晡切,𠀤音蒲。 《說文》手行也。从勹,甫聲。 《玉篇》匍,匐伏也。手行盡力也,顚蹶也。餘詳匐字註。  又《集韻》馮無切,音扶。義同。 《集韻》或作扶。○按此字下《正字通》尚有訇字,己入言部,重出,今刪。

『匐』

《唐韻》蒲北切《集韻》《韻會》鼻墨切《正韻》步黑切,𠀤音蔔。 《說文》伏地也。从勹,畐聲。 《詩·大雅》誕實匍匐。 《註》兒以手行也。  又盡力奔趨往也。 《詩·邶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箋》盡力也。  又作服。 《史記·范雎傳》膝行蒲服。 《前漢·霍光傳》扶服叩頭。  又作伏。 《前漢·韓信傳》俛出袴下,蒲伏。  又《集韻》步木切,音僕。義同。 《集韻》或作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