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忧伤、愁闷的样子。因自己的抱负志向不能施展而忧郁苦闷。
郁郁:忧伤、愁闷的样子。因自己的抱负志向不能施展而忧郁苦闷。
《快心编》第七回:“或因有才不售,郁郁不得志的。”
郁郁:忧伤沉闷的样子。指因抱负不得施展或愿望不能满足而忧愁苦闷的样子。汉.张衡《四愁诗序》:“时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获取,接受:~到。~失。~益。~空(kòng)。~便。~力。~济。心~。 适合:~劲。~当(dàng )。~法。~体。 满意:~意。扬扬自~。 完成,实现:饭~了。~逞。~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 口语词(a.表禁止,如“~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就这么办”)。
必须,须要:可~注意。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了。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拿~起来。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快。香~很。
意向:~愿。~气。~趣(志向和兴趣)。~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学。 记在心里:~喜。~哀。永~不忘。 记载的文字:杂~。~怪(记载怪异的事)。 记号:标~。 〈方〉称轻重,量长短、多少:~子。用碗~~。 姓。
《唐韻》於六切《集韻》《韻會》《正韻》乙六切,𠀤音㤢。 《集韻》地名。 《前漢·地理志》右扶風有郁夷縣,膠東有郁秩縣,又郁郅縣,屬北地郡。 又郁郁,文盛貌。 《史記·五帝紀》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又《天官書》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 又姓。 《廣韻》魯相有郁貢。 又叶越逼切,音逸。 《司馬相如·上林賦》芬芳漚鬱,酷烈淑郁。皓齒粲爛,宜笑的皪。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紆物切,音罻。 《說文》木叢生者。 《詩·秦風》鬱彼北林。 《傳》鬱,積也。 《疏》鬱積而茂盛。 又《詩·豳風》六月食鬱及薁。 《傳》棣屬。 《陸璣疏》其樹高五六尺,其實大如李,色正赤,食之甘。 又《書·五子之歌》鬱陶乎予心。 《疏》鬱陶,憤結積聚之意。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鍾弇則鬱。 《註》聲不舒揚。 又《禮·內則》鳥皫色而沙鳴鬱。 《註》鬱,腐臭也。 又《左傳·昭二十九年》鬱湮不育。 《註》鬱,滯也。 又《爾雅·釋言》鬱,氣也。 《疏》謂鬱蒸之氣也。 又《廣雅》鬱,長也。 又《廣韻》鬱,幽也,悠思也。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 又水名。 《山海經》鬱水出象郡。 又姓。 《廣韻》出《姓苑》。 《干祿字書》俗作欝。 又與𩰪通。 《周禮·春官》鬱人和鬱鬯,以實彝而𨻰之。 《註》鄭司農云:鬱,草名。十葉爲貫,百二十貫爲築,以煮之鐎中,停于祭前。鬱爲草若蘭。
『郁』《唐韻》於六切《集韻》《韻會》《正韻》乙六切,𠀤音㤢。 《集韻》地名。 《前漢·地理志》右扶風有郁夷縣,膠東有郁秩縣,又郁郅縣,屬北地郡。 又郁郁,文盛貌。 《史記·五帝紀》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又《天官書》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 又姓。 《廣韻》魯相有郁貢。 又叶越逼切,音逸。 《司馬相如·上林賦》芬芳漚鬱,酷烈淑郁。皓齒粲爛,宜笑的皪。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紆物切,音罻。 《說文》木叢生者。 《詩·秦風》鬱彼北林。 《傳》鬱,積也。 《疏》鬱積而茂盛。 又《詩·豳風》六月食鬱及薁。 《傳》棣屬。 《陸璣疏》其樹高五六尺,其實大如李,色正赤,食之甘。 又《書·五子之歌》鬱陶乎予心。 《疏》鬱陶,憤結積聚之意。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鍾弇則鬱。 《註》聲不舒揚。 又《禮·內則》鳥皫色而沙鳴鬱。 《註》鬱,腐臭也。 又《左傳·昭二十九年》鬱湮不育。 《註》鬱,滯也。 又《爾雅·釋言》鬱,氣也。 《疏》謂鬱蒸之氣也。 又《廣雅》鬱,長也。 又《廣韻》鬱,幽也,悠思也。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 又水名。 《山海經》鬱水出象郡。 又姓。 《廣韻》出《姓苑》。 《干祿字書》俗作欝。 又與𩰪通。 《周禮·春官》鬱人和鬱鬯,以實彝而𨻰之。 《註》鄭司農云:鬱,草名。十葉爲貫,百二十貫爲築,以煮之鐎中,停于祭前。鬱爲草若蘭。
『不』《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得』《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𠀤音德。 《說文》行有所得也。 《玉篇》獲也。 《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又賦受亦曰得。 《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 《禮·曲禮》臨財毋苟得。 《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 《孟子》求則得之。 又貪也。 《論語》戒之在得。 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 《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又叶都木切,音篤。 《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 《集韻》或作㝶。
『志』《唐韻》《集韻》《韻會》職吏切《正韻》支義切,𠀤音鋕。 《說文》从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 《論語》志於道。 《詩序》在心爲志。 又《廣韻》意慕也。 《儀禮·大射儀》不以樂志。 《註》志者,意所擬度也。 《禮·少儀》問卜筮曰:義歟,志歟。義則可問,志則否。 《註》義,正事也。志,私意也。 又準志也。 《書·盤庚》若射之有志。 《疏》如射之有所準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 又章志也。 《禮·檀弓》孔子之喪,公西赤爲志焉。子張之喪,公明儀爲志焉。 《疏》故爲盛禮,以章明志識也。 又本志也。 《左傳·襄元年》謂之宋志。 《註》言宋本志,在攻取彭城也。 又《左傳·昭二十五年》以制六志。 《註》爲禮,以制好惡喜怒哀樂六志。 又記也。與誌同。或作識。 《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 《前漢書》有十志。 《師古曰》志,記也。積記其事也。 《後漢·劉駿傳》博見彊志。 又《集韻》昌志切。與幟通。旗也。 《史記·張丞相傳》沛公以周昌爲職志。 又箭鏃也。 《爾雅·釋器》金鏃翦羽謂之鍭,骨鏃不翦羽謂之志。 《註》鏃,今之錍箭。志,今之骨骲。 又叶眞而切,音支。 《楚辭·九章》昔君與我成言兮,曰黃昏以爲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旣有此他志。 《唐韻》《集韻》《韻會》𠀤職吏切,音志。 《說文》記誌也。 《唐書·褚亮傳》圖史一經目,輒誌于心。 《南齊書·王慈傳》朝堂榜誌。 《列子·楊朱篇》大古之事滅矣,孰誌之哉。 《文中子·述史篇》制誌詔𠕁,則幾乎典誥矣。 《註》誌,臣下誌君之善也。 又《正韻》支義切,音寘。義同。 又同志。 《正字通》凡史傳記事之文曰誌。 《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 《註》志,謂記也。 又《漢書》有十志,俱與誌同。 又《類篇》或作識。 《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又《韻會》通作痣。 《史記·漢高祖紀》左股七十二黑子。 《師古註》今中國通呼爲黶子,吳楚俗謂之誌。誌,記也。 《南齊書·江祏傳》高宗胛上有赤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