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 时 郑昌 八子的合称。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人事》:“ 五代 闽中 郑昌 有八子,皆以词学闻,号‘ 郑 氏羣虎’。”
五代 时 郑昌 八子的合称。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人事》:“ 五代 闽中 郑昌 有八子,皆以词学闻,号‘ 郑 氏羣虎’。”
五代时郑昌士有八子,皆俊秀,闻名于时,号“郑氏群虎”。宋代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时号喻物》,‘‘五代闽中郑昌士有八子,皆以词学闻,号郑氏群虎。”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人买履(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姓。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太史~。摄~表。
〔阏(yān)~〕见“阏”。 〔月~〕见“月”。
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岛。~山。~书。~芳。~居。~落(luò)。~集。~雕。~蚁附膻(许多蚂蚁附着在有膻味的东西上;喻臭味相投的人趋炎附势,追逐私利)。 众人:~众。~情。~雄。~策~力。~威~胆。 量词,用于成群的人或物:一~孩子。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 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 古同“唬”,威吓。 古同“琥”,琥珀。
《唐韻》承旨切《集韻》《韻會》《正韻》上紙切,𠀤音是。氏族也。 《白虎通》有氏者何,貴功德,下伎力,所以勉人爲善也。 《左傳·隱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爲諡,因以爲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 《疏》釋例曰:別而稱之謂之氏,合而言之則爲族。 《趙彥衞·雲麓漫抄》姓、氏後世不復別,但曰姓某氏,雖史筆亦然。按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所自出。如周姓姬氏,所以別子孫,如魯衞毛耼邘晉應韓之分,若夫《易》云:黃帝堯舜氏作。堯舜雖非姓氏,旣是天子當一代,稱曰堯舜氏,義亦通。此又不拘姓氏之例。 《柳芳·論氏族》氏於國則齊魯秦吳,氏於諡則文武成宣,氏於官則司馬司徒,氏於爵則王孫公孫,氏於字則孟孫叔孫,氏於居則東門北郭,氏於志則三馬五鹿,氏於事則巫乙匠陶。 又古者貴有氏,賤無氏,故其詛辭有曰:墜命亡氏,言奪爵失國也。詛辭見《左傳·襄十一年》。 又婦人例稱氏。 《儀禮·士昏禮》祝告婦之姓,曰某氏來歸。 又樂氏,津名,在鄭。 《左傳·襄二十六年》涉於樂氏。 又元氏、猗氏、盧氏、尉氏,皆縣名。 《廣輿記》元氏屬常山,今屬眞定府。猗氏屬河東,今屬平陽府。盧氏本漢縣,今屬河南府。尉氏本秦縣,今屬眞定府。 《師古·漢書註》凡地名稱某氏者,皆謂因之而立名。如尉氏、左氏、緱氏、禺氏之類。 又以氏名其物。 《大戴記》蘭氏之根,櫰氏之苞。 又姓。 《吳志》有氏儀,後改姓是。 又猛氏,獸名。 《司馬相如·上林賦》鋋猛氏。 《郭璞曰》今蜀中有獸,狀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名猛氏。 又《說文》巴蜀山名岸脅之旁著欲落墮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揚雄·解嘲》響若氏隤。○按今《揚雄傳》作𨸝。 《玉篇》亦云:巴蜀謂山岸欲墮曰氏,崩聲也。承紙切。 又《元包經》剝屵氏。傳曰:山崩於地也。註:屵音蔡,氏音支。與《說文》《玉篇》義同而音異。 又《集韻》掌是切,音紙。姓也。義同𣱄。 又《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𠀤音支。月氏,西域國名,在大宛西。 《史記·大宛傳》有大月氏,小月氏。亦作月支。 又閼氏,單于后名。 《史記·韓王信傳》上乃使人厚遺閼氏。 《註》閼音燕,氏音支。 又烏氏,縣名。 《史記·酈商傳》破雍將軍烏氏。 《註》烏音於然反,氏音支,縣名。屬安定。 《前漢·地理志》作閼氏。 又《史記·貨殖傳》烏氏倮。 《註》韋昭曰:烏氏,縣名,倮,名也。索隱以烏氏爲姓,非是。 又《廣韻》子盈切《集韻》咨盈切,𠀤音精。狋氏,縣名。 《前漢·地理志》代郡有狋氏縣。 《註》孟康曰:狋音拳,氏音精。 亦作𠂩。 《古今印史》𠂩,承旨切,族下所分也。古者姓統族,族統𠂩。適出繼位之餘,凡側出者皆曰𠂩。故爲文從側出以見意。 《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月切,音蕨。 《說文》發石也。从厂,欮聲。 《玉篇》短也。 《爾雅·釋言》其也。 《周禮·地官·鄕大夫之職》厥明。 《註》其也。 又《前漢·諸侯王表》漢諸侯王厥角稽首。 《註》應劭曰:厥者,頓也。角者,頟角也。 又姓。 《韻會》京兆人,漢賜衡山王妾厥氏。 又《韻會》九勿切,音𠜾。突厥世居金山,工於鐵作,金山狀如兜鍪。俗呼兜鍪爲突厥,因爲國號。
『群』《五經文字》羣,俗作群。
『虎』《唐韻》火古切《集韻》《韻會》火五切,𠀤音滸。 《玉篇》惡獸也。 《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 《徐鉉註》象形。 《易·乾卦》風從虎。 《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又姓。 《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又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又灘名。 《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又山名。 《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又便器名。 《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又與琥通。 《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 《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 《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 《干祿字書》通作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