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的叫声。
鹧鸪的叫声。
曲诘崎岖,乃双声也;钩辀格磔,乃叠韵也。(宋 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二)
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诗:“正穿诘曲崎岖路,更听钩辀硌磔声。”
唐 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诗:“正穿诘曲崎岖路,更听钩辀格磔声。”原为鹧鸪鸟鸣叫声。后用以形容语音或文字的诘屈聱牙。李涵秋《文字感想》:“新学家薄国学为不足道,故为钩辀格磔之文,以震其艰深也。” 并列 形容鹧鸪的叫声。语出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诗:“正穿诘曲崎岖路,更听钩辀格磔声。”后用以形容文字艰深难懂。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1引《无题诗》:“~浑难语,扑朔迷离两不真。”△当象声词用。→磔格钩辀
悬挂或探取东西用的器具,形状弯曲,头端尖锐:~子。秤~儿。火~子。 形状像钩子的:蝎的~子。~针。 汉字笔形之一(亅、乛、乚、、、乙等)。 用钩形物搭、挂或探取:~住树枝爬上去。 研究,探寻:~玄。~沉。~校(jiào )。 牵连:~党(指相牵连的同党)。 同“勾”。 一种缝纫法,多指缝合衣边:~贴边。 古代兵器:~戟。纯~(剑名)。吴~(刀名)。 镰刀。 古代称圆规。
车辕:“马倚~而徘徊”。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子纸。方~儿布。 法式,标准:~局。~律。~式。~言。合~。资~。 表现出来的品质:~调。风~。人~。国~。性~。 阻碍,隔阂:~~不入。 击,打:~斗。~杀。 推究:~致。 树的长枝。 至,来:~于上下。 感通:~于皇天。 变革,纠正:~非。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
古代分裂牲体以祭神。 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刑。 汉字笔形之一,即“捺(nà)”。
《唐韻》古柏切《集韻》《韻會》《正韻》各額切,𠀤音隔。 《說文》木長貌。 《徐曰》樹高長枝爲格。 又至也。 《書·堯典》格于上下。 又來也。 《書·舜典》帝曰:格汝舜。 又感通。 《書·說命》格于皇天。 又變革也。 《書·益稷謨》格則承之庸之。 又格,窮究也。窮之而得亦曰格。 《大學》致知在格物。 又物格而後知至。 又法式。 《禮·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又正也。 《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 又登也。 《書·呂𠛬》皆聽朕言,庶有格命。 《疏》格命,謂登壽考者。 又牴牾曰格。 《周語》穀洛鬭。韋昭云:二水格。 又頑梗不服也。 《荀子·議兵篇》服者不禽,格者不赦。 又𣪩也。 《詩·魯頌》在泮獻馘。 《鄭箋》馘謂所格者之左耳。 又舉持物也。 《爾雅·釋訓》格格,舉也。 又𢇮格也。凡書架、肉架皆曰格。 《周禮·牛人註》挂肉格。 又敵也。 《史記·張儀傳》驅羣羊攻猛虎,不格明矣。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 又《爾雅·釋詁》格,陞也。 《方言》齊、魯曰𨽥,梁、益曰格。 又標準也。 《後漢·博奕傳》朝廷重其方格。 又格例。 《唐書·裴光庭傳》吏部求人不以資考爲限,所獎拔惟其才,光庭懲之,乃爲循資格。 又《廣韻》度也,量也。 又姓。 《統譜》漢格班。 又《唐韻》古落切《集韻》《韻會》《正韻》葛鶴切,𠀤音各。樹枝也。 又廢格,阻格也。 《前漢·梁孝王傳》袁盎有所關說,大后議格。 又格五,角戲也。 《前漢·吾丘壽王傳》以善格五召待詔。 又杙也。亦以杙格獸也。 《莊子·胠篋篇》削格羅落𦊨罘之知多,則獸亂于澤。 《左思·吳都賦》峭格周施。 又扞格,不相入也。 《禮·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 《註》格,胡客反。 又《集韻》《韻會》歷各切,音洛。籬落也。 《前漢·鼂錯傳》謂之虎落。 《揚雄·羽獵賦》謂之虎路。通作格。 又《類篇》曷各切,音鶴。格澤,妖星也。見《史記·天官書》。
『磔』《唐韻》《集韻》《韻會》𠀤陟格切,音摘。張也,開也,裂也,剔也。 《前漢·𠛬法志》諸死𠛬皆磔於市。景帝中二年,改磔曰棄市,勿復磔。 《師古曰》謂張其尸也。 又裂牲亦謂之磔。 《禮·月令》季春命國難,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又書法,右下爲磔。 《崔瑗·永字八法歌》硺騰峻而速進,磔憶昔以遲移。 又《爾雅·釋天》祭風曰磔。 《孫炎曰》旣祭,披磔其牲,以散風也。或省作矺。 又叶竹棘切,音陟。 《蘇轍·除日詩》念同去鄕里,此節已三失。楚人重歲時,爆竹鳴磔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