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御史


   宋赵抃为殿中侍御史,弹劾权贵,刚直无私,人称“铁面御史”。后泛称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公正严明的官员。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iě miàn yù shǐ
成语注音 ㄊ一ㄝˇ ㄇ一ㄢˋ ㄩˋ ㄕˇ
成语简拼 tmys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鐵靣御史
成语英文 an official who stands on principles and never yields to pressure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宋赵抃为殿中侍御史,弹劾权贵,刚直无私,人称“铁面御史”。后泛称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公正严明的官员。


成语示例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王德用,人称黑王相公;赵清献,世号铁面御史。”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史·赵抃传》:“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成语典故

赵抃(biàn变)弹劾权贵、不徇私情事。赵抃(1008-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仁宗景祐年间进士,为州县官,以治绩被翰林学士曾公亮推荐为殿中侍御史,专司弹劾之职。他不避权贵,不徇私情,声望很高,京城人称他是铁面御史。赵抃向朝廷进言时,非常注意让朝廷区别君子与小人。认为,小人虽有小过,也应当大力抑止以杜绝后患;君子不幸失误,当以保全爱惜之心,以成就其美德。温成皇后病逝,刘沆以参知政事的身份监护丧事,后来拜相,仍兼领这份差事。赵抃提出不应再让刘沆领此职,以保全国家大体。又向朝廷进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有很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时以及奉使出国时有许多不法行为;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如何不称职等,这些人都被罢免。后人常以此典赞誉不畏权贵、不徇私情的官吏。 【出典】: 《宋史》卷316《赵抃传》10322页:“赵抃,……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倖,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guà挂,失误)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又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 【例句】: 宋·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铭》:“曾公亮为翰林学士,未识公(赵抃),而以台官荐,召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京师号公铁面御史。”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卷1《文臣》:“王德用,人称黑王相公;赵清献,世号铁面御史。” 清·王韬《淞隐漫录·十一·妙香》:“(妙香谓生曰)有犯令者,罚无赦;君他日为铁面御史,庶几无愧斯职。” 偏正 泛指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公正严明的官吏。语出宋·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曾公亮为翰林学士,未识公(赵鹖),而以台官荐,召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京师号公铁面御史。”清·王韬《淞隐漫录·妙香》卷11:“(妙香谓生曰)有犯令者,罚无赦;君他日为~,庶几天愧斯职。”△褒义。多用于清官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通~。断代~。近代~。世界~。文学~。~诗。~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坛。~评。~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不绝书。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内~。 古代官职:刺~。御~。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面』

《唐韻》《集韻》《韻會》𠀤彌箭切,音偭。 《說文》本作𠚑,顏前也。从𦣻,象人面形。 《書·益稷》汝無面從,退有後言。  又見也。 《禮·曲禮》夫爲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註》反言面者,從外來,宜知親之顏色安否。 《儀禮·聘禮》𢷤者出請事,賔面如覿幣。 《註》面,亦見也。 《周禮·秋官·司儀》私面。 《註》私覿也。  又向也。 《書·周官》不學牆面。 《疏》人而不學,如面向牆。 《禮·曲禮》天子當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  又《玉藻》唯君面尊。 《註》面,猶鄕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面朝後市。  又《廣韻》前也。 《儀禮·士冠禮》覆之面葉。 《註》面,前也。  又《韻會》方面,當四方之一面也。 《書·顧命》大輅在賔階面,綴輅在阼階面。 《周禮·冬官考工記》或審曲面勢。 《註》審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勢之宜。 《史記·留侯世家》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又《韻會》相背曰面。 《史記·項羽紀》馬童面之。 《註》如淳曰:面,不正視也。 《前漢·項羽傳註》師古曰:如淳說非也。面謂背之,不面向也。面縛亦謂反背而縛之,杜元凱以爲但見其面,非也。  又《前漢·張敞傳》自以便面拊馬。 《註》師古曰:便面,扇之類也。亦曰屛面。 《廣韻》彌箭切《集韻》《韻會》眠見切《正韻》莫見切,𠀤音眄。 《說文》麥末也。 《束析麪賦》重羅之麪,塵飛雪白。 《玉篇》蜀以桄榔木屑爲麪。 《廣雅》𥽘,謂之麪。別作麵,非是。 《正字通》俗麪字。 《齊書·禮志》永明九年正月詔,太廟四時祭,薦宣皇帝麵起餠。

『御』

《唐韻》《集韻》《類篇》牛據切《韻會》《正韻》魚據切,𠀤音禦。 《說文》使馬也。 《徐鍇曰》卸解車馬也。从彳从卸,皆御者之職。 《詩·小雅》徒御不驚。  又《正韻》統也。 《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  又《韻會》凡天子所止曰御。前曰御前,書曰御書,服曰御服,皆取統御四海之內。 《蔡邕·獨斷》御者,進也。凡衣服加於身,飮食適於口,妃妾接於寢皆曰御。 《釋名》御,語也。尊者將有所欲,先語之也。亦言職𤰞,尊者有所勤御,如御牛馬然也。 《禮·王制》千里之內以爲御。 《註》御謂衣食。 《疏》御是進御所須,故爲衣食。  又《廣韻》侍也,進也。 《詩·小雅》飮御諸友。 《傳》御,進也。 《箋》御,侍也。吉甫遠從鎬地來,飮之酒,使諸友侍之。  又《正韻》勸侑也。 《禮·曲禮》御食于君。 《註》勸侑曰御。  又主也。 《禮·曲禮》問大夫之子,長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 《註》御猶主也。 《疏》謂主事也。  又禦也。 《詩·邶風》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又傅御,日御,御史,𠀤官名。 《詩·大雅》王命傅御,遷其私人《箋》傅御貳王治事,謂冢宰也。 《左傳·桓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 《註》日官,日御,典曆數者。 《前漢·百官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秩千石,有繡衣直指。 《後漢·百官志》侍御史掌察舉非法,受公卿郡吏奏事,有違失,劾舉之。凡郊廟朝會,則二人監威儀,有違失,則劾奏。  又女官。 《周禮·天官·女御》掌御敘于王之燕寢。 《周語》內官不過九御。  又姓。 《正字通》周有御鞅。  又《類篇》偶舉切,馭上聲。止也。 《左傳·襄四年》季孫不御。 《註》御,止也。 《釋文》御,魚呂反。  又魯邑名。 《左傳·襄二十二年》雨過御叔,御叔在其邑。 《註》御叔,魯御邑大夫。 《釋文》御,魚呂反。  又御龍,複姓。 《史記·夏本紀》劉累學擾龍,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  又《集韻》魚駕切,牙去聲。相迎也。 《詩·召南》百兩御之。 《箋》御,迎也。 《禮·曲禮》君命召,雖賤人,大夫士必自御之。 《集韻》或作迓。 《集韻》牛據切《韻會》《正韻》魚據切,𠀤音禦。扞也,拒也。 《易·蒙卦》利禦𡨥。 《註》爲之扞禦,則物咸附之。 《左傳·隱九年》北戎侵鄭,鄭伯禦之。  又止也。 《易·繫辭》以言乎遠,則不禦。 《疏》謂無所止息也。 《左傳·昭十六年》孔張後至,立於客閒,執政禦之。 《註》禦,止也。  又《廣韻》魚巨切《集韻》偶舉切《韻會》魚許切《正韻》偶許切,𠀤音語。義同。  又《說文》祀也。  又古通御。 《詩·邶風》亦以御冬。 《毛傳》御,禦也。 亦通語。 《史記·東越傳》禦兒侯。 《正義》禦,今作語。  又《韻會》禦亦作圄,守之也。 亦作圉。 《前漢·王莽傳》不畏强圉。  又《莊子·繕性篇》其來不可圉。○按《說文》圄,守也。圉,令圉也。禦,祀也。今文圄爲囹圄字,圉爲牧圉字,禦爲守禦字,相承久矣,而禦祀義不復見。

『史』

《唐韻》疎士切《集韻》《韻會》爽士切《正韻》師止切,𠀤音使。 《說文》記事者也。 《玉篇》掌書之官也。 《世本》黃帝始立史官,倉頡沮誦居其職。 《書·立政》周公若曰:太史司𡨥蘇公,式敬爾繇獄,以長我王國。 《詩·小雅》旣立之監,或佐之史。 《禮·曲禮》史載筆,士載言。  又《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又《周禮·天官·宰夫》八職,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書以贊治。○按《周禮》凡官屬皆有府史。  又《周禮·天官》女史掌王后之禮職。 《春官》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王之八枋之灋,外史掌書外令。  又御史,長史,刺史,𠀤漢官名。  又太史,九河之一。 《爾雅·釋水》太史。 《疏》李巡云:禹大使徒衆,通其水道,故曰太史。  又姓。 《廣韻》周卿,史佚之後,出建康。  又《廣韻》漢複姓,五氏:世本衞有史朝朱駒,漢書藝文志有靑史氏著書,又有新豐令王史音,吳有東萊太守太史慈,晉有東萊侯史光。  又叶疎土切。 《易林》重黎祖後,司馬大史。陵氏之災,罹宮悲苦。 《說文》本作㕜。从又持中。中,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