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官场现形记》二八回:“他生平最是趋炎附势的,如何肯销声匿迹。”鲁迅《致时玳》:“假使中途来了压迫,那么指导的英雄一定首先销声匿迹。”亦作“销声敛迹”。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一:“唐世长安有宗小子者……与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微时游处,因色失欢……京国乱离,僖宗幸蜀。宗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颍川(指陈敬瑄)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亦作“消声灭迹”。《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庾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披裘当夏,俗外为心,虽逢季子,不拾遗金,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亦作“销声匿影”。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其暗潮波折,屡起屡伏,更历千年,然后销声匿影以至于尽也。”亦作“匿迹销声”。《官场现形记》二八回:“黑八哥一干人也劝他,叫他暂时匿迹销声,等避过风头再作道理;这也是照应他的意思。”亦作“消声匿迹”。郭沫若《沸羹集.抗战以来的文艺思潮》:“虽然在初期也有少数人唱导‘与抗战无关’论,但为大势所迫,不久也就消声匿迹。” 并列 不声、不响、隐藏起来,不露面了。李云德《沸腾的群山》:“焦氏说:‘匪徒好长一段时间~。’”也指完全消失,不复存在。张抗抗《夏》:“人海沉浮,多少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了,无数大吹大擂的业迹也不复存在。”△多指消失。→偃旗息鼓 匿影藏形 声销迹无 ?大张旗鼓出头露面 抛头露面。也作“埋声晦迹”、“匿迹销声”、“声销迹灭”、“销声敛迹”。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名誉:名~。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隐藏,躲藏:隐~。藏~。~名。销声~迹。
脚印:踪~。足~。血~。笔~。 物体遗留下的印痕:印~。 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古~。实~。 追寻踪迹:“汉求将军急,~且至臣家”。 据实迹考知:“~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字彙》同𡔝。 《正字通》俗聲字。 《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𠀤聖平聲。 《說文》音也。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 《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 《註》聲謂樂也。 又凡響曰聲。 《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 《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又聲敎。 《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 《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 《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又聲譽。 《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註》聲聞,名譽也。 又宣也。 《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 《註》聲,宣也。 又《諡法》不生其國曰聲。 《註》生于外家。 《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註》聲,諡也。 又姓。 又《韻補》叶尸羊切,音商。 《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匿』《唐韻》《正韻》女力切《集韻》《韻會》昵力切,𠀤音㥾。 《說文》亡也。从匸,若聲。 《爾雅·釋詁》匿,微也。 《註》微謂逃藏也。 《廣韻》藏也,亡也,隱也。 《史記·留侯世家》良更名姓,亡匿下邳。 《曹參傳》見人有細過,專務揜匿覆蓋之。 《灌夫傳》廼匿其家。 《註》師古曰:匿,避也。 又《玉篇》隂姦也。 又《前漢·蘇武傳》賜武服匿。 《註》孟康曰:服匿如甖,小口大腹方底,用受酒酪。 又《集韻》惕得切,音忒。朔而見月東方,曰側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