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葫芦


   比喻很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èn hú lú
成语注音 ㄇㄣˋ ㄏㄨˊ ㄌㄨˊ
成语简拼 mh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悶葫蘆
成语英文 enigma(complete mystery; puzzle; silent person)
成语法文 énigme(mystère,chose inexplicable)
成语俄文 загадка(нечто непонятное)
成语日文 五里霧中(ごりむちゅう),雲をつかむようである,何が何でもわからない。默(だま)り屋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3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很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成语示例


丁玲《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我实在忍耐不住这种闷葫芦,我不了解他。”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好着我沉吟半晌无分诉,这画的是徯幸杀我也闷葫芦。”


成语典故

比喻难以猜破的哑谜,或难以弄清楚的事情。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好着我沉吟半晌无分诉,这画的是徯幸杀我也闷葫芦。”《水浒传》第二八回:“这个闷葫芦教我如何猜得破?” 偏正 难以猜透的话或弄不清楚的事。元·纪君祥《赵氏孤儿》4折:“他将着裙带儿缢死何辜?好着我沉吟半晌无分诉,这画的是徯辜杀我也~。”△用于表示对事物或言语的认识方面。→蒙在鼓里 大惑不解 ?不言而喻 昭然若揭。 也作“闷胡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心烦,不舒畅:愁~。沉~。郁~。~懑。~~不乐。 密闭,不透气:~子车。

因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感觉:~气。~热。 密闭,使不透气:茶刚沏上,~会儿再喝。 不吭声,不声张:他只是~头苦干。

〔~芦〕a.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大小两个球连在一起,可以盛酒或供观赏;b.这种植物的果实。 大蒜的别称。

〔~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花”、“~根”、“~笛”、“~席”、“~荡”;亦简称“苇”,如“~丛”、“~塘”、“~箔”、“~荡”。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葫』

《集韻》洪孤切,音胡。 《廣韻》葫,瓜也。  又《類篇》𦸔葫,菰米也。  又《玉篇》大蒜也。 《本草註》今人謂葫爲大蒜,蒜爲小蒜。 《孫緬云》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葫荽,則小蒜中土舊有,而大蒜出胡也,故有胡名。

『芦』

《集韻》與芐同。或作𦬅,非。 《唐韻》落胡切《韻會》《正韻》龍都切,𠀤音盧。 《說文》蘆菔也。一曰薺根。 《爾雅·釋草》葖,蘆萉。  又《玉篇》葦之未秀者爲蘆。  又藥名。 《本草》黎蘆,一名蔥葵。  又城名。 《北史·皮豹子傳》宋以文德爲武都王,守葭蘆城。  又水名。 《水經注》長蘆水又東徑九門波故縣也。  又關名。 《杜甫詩》少留周家窪,欲出蘆子關。  又《集韻》淩如切,音閭。亦藥名。 《本草》漏蘆。 《博雅》飛廉,漏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