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风远遁


   听到风声就逃之夭夭。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én fēng yuǎn dùn
成语注音 ㄨㄣˊ ㄈㄥ ㄩㄢˇ ㄉㄨㄣˋ
成语简拼 wfyd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聞風遠遯
成语英文 flee far away in getting wind of the matter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听到风声就逃之夭夭。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16回:“羌人畏威,闻风远遁,晋朝倚之为关西屏障。”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贾似道打听得蒙古有事北归,鄂州围解,遂将议和称臣纳币之事瞒过不提,上表夸张己功。只说蒙古俱己威名,闻风远遁。”


成语典故

听到风声就逃之夭夭。《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只说蒙古惧己威名,闻风远遁。”亦作“闻风远扬”。《歧路灯》第六五回:“赌博场中闹出事,只有个闻风远扬是高着。” 连动 多指听到一点儿风声就逃得远远的。《喻世明言》卷22:“只说蒙古惧己威名,~。”△贬义。多用于描写行动方面。→闻风而逃 ?严阵以待。也作“闻风远扬”。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姓。

古同“讽”,讽刺。

距离长,与“近”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时间长:~古。~祖。长~。永~。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深奥:言近旨~。 姓。

避开:近君子,~小人。

逃避,躲闪:~去。~辞。~世。~北。 隐,消失:~迹。~隐。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遁』

《唐韻》《集韻》徒困切《正韻》杜困切,𠀤音鈍。 《說文》遷也。 《玉篇》逃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曳柴而遁。  又《廣韻》隱也,去也。 《詩·小雅》勉爾遁思。 《後漢·郅惲傳》南遁蒼梧。  又迴避也。 《後漢·杜林傳》上下相遁。 《註》謂上下相匿以文避法也。  又遁甲。 《後漢·方術傳》推六甲之隂,而隱遁也。  又《廣韻》徒損切《集韻》杜本切《正韻》徒本切,𠀤音囤。義同。  又《集韻》七倫切《正韻》詳倫切。𠀤與巡同。 《前漢·平當傳》逡遁有恥。  又與逡通。 《前漢·賈誼過秦論》遁巡不敢進。 《說文》亦作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