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


   佛教用语;梵语的译音;也译作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佛教用以指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佛。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颂的佛号;表示祈祷祝福或感谢神灵的意思。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ē mí tuó fó
成语注音 ㄜ ㄇ一ˊ ㄊㄨㄛˊ ㄈㄛˊ
成语正音 “阿”,不能读作“ā”。
成语简拼 emtf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阿彌陀佛
成语英文 Amitabha(may Buddha preserve us; merciful Buddha; thank God!)
成语日文 あみだぶつ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佛教用语;梵语的译音;也译作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佛教用以指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佛。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颂的佛号;表示祈祷祝福或感谢神灵的意思。


近义词



成语示例


和尚念经,阿弥陀佛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张寿友曰:'阿弥陀佛,这个是谁?'卜儿云:'这便是媳妇儿。'”


成语典故

梵语音译,阿弥陀婆佛的省称。阿:无。弥陀:量。意译即无量光佛或无量寿佛,佛教视为西方极乐世界中最尊的佛。常用作口头诵念的佛号,表示祈祷或感谢佛佑之意。元.张国宾《合汗衫》四折:“张孝友云:‘阿弥陀佛,这个是谁?’卜儿云:‘这便是媳妇儿。’”《红楼梦》八一回:“倒是这个和尚道人——阿弥陀佛!才是救宝玉性命的。” 偏正 梵语“阿弥陀婆佛陀”的省略音译。西方极乐世界中最大的佛,即无量光佛或无量寿佛。念佛者口诵佛号,表示祈祷或感谢神灵之意。《红楼梦》77回:“~! 今日天睁了眼,把这个祸害妖精退送了,大家清静些。”※阿,不读作ā。△多用于祈祷、祝愿、感谢方面。→谢天谢地。也作“南无阿弥陀佛”。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大。~爷。~爹。~罗汉。~毛。~婆。~弟。~姊。

迎合,偏袒:~附。~其所好。~谀逢迎。 凹曲处:山~。

〔~螺〕一种儿童玩具,呈圆椎形,用绳绕上,然后一拉,使其在地上旋转起来,用鞭抽打旋转不停。 山冈。

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爷。~像。借花献~。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家。~寺。~老。~经。~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

〔仿~〕见“仿”。 同“拂”,违背,违反。

同“弼”,辅弼。

同“勃”,兴起。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阿』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何切,音娿。 《爾雅·釋地》大陵曰阿。 《玉篇》水岸也,邸也。 《詩·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傳》中阿,阿中也。  又《大雅》有卷者阿。  又《爾雅·釋地》偏高曰阿丘。 《釋名》阿,荷也。如人擔荷物,一邊偏高也。 《詩·鄘風》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又《玉篇》倚也。阿衡,商官名。 《書·太甲》不惠于阿衡。 《傳》阿,倚。衡,平。  又《史記·范睢傳》不離阿保之手。  又《倉公傳》故濟北王阿母。 《註》服虔云:乳母也。  又《前漢·王莽傳》太阿右拂,大司空甄豐,少阿羲和,京兆尹劉歆。 《註》皆官名。  又《儀禮·士昏禮》賔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 《註》阿,棟也。今文阿爲庪。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四阿重屋。 《註》四阿,若今四柱。  又《詩·小雅》隰桑有阿。 《箋》枝條阿阿然長美。  又《玉篇》比也,曲也。 《左傳·昭二十年》阿下執事。 《孟子》汙不至阿其所好。  又《集韻》一曰慢應。  又地名。 《左傳·襄十四年》敗公徒于阿澤。 《註》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 《史記·李斯傳》阿縞之衣。 《註》東阿縣,繒帛所出。 《前漢·地理志》涿郡阿陵縣。  又宮名。 《史記·秦始皇紀》先作前殿阿房。 《註》括地志云: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一云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故號阿房。  又太阿,劒名。 《戰國策》龍淵太阿。  又鬼名。 《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陪阿鮭蠪躍之。 《註》陪阿,狀如小兒,長尺四,黑衣,赤幘,大冠,帶劒持戟。  又《淮南子·天文訓》天阿者,羣神之闕也。  又月御曰纖阿。 《司馬相如·子虛賦》纖阿爲御。  又陽阿,古名俳,善歌者。 《古詩》渡江采菱發陽阿。  又姓。 《官氏志》唐阿光進,明阿賢,本出阿伏氏。  又《韻會小補》與呵通。 《老子·道德經》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註》唯與阿,遲速小異。  又《集韻》倚可切,娿上聲。與猗同。柔貌。 《詩·檜風》猗儺其枝。 《釋文》猗,於可反。 《集韻》猗,或作阿。  又《韻會小補》音屋。 《古詩》家中有阿誰。 《木蘭詩》阿耶無大兒。 《又》阿妹聞𡛷來。 《世說新語》一門則有阿大中郞。  又《字彙補》阿葛切,音遏。 《釋典》有阿難。

『弥』

《玉篇》同彌。 《廣韻》武移切《集韻》《韻會》民𤰞切,𠀤音迷。 《說文》弛弓也。  又《玉篇》徧也。 《周禮·春官·大祝》彌祀社稷禱。 《註》彌猶徧也。  又《類篇》終也。 《詩·大雅》誕彌厥月。 《傳》彌,終也。  又《廣韻》益也。 《論語》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又《廣韻》長也,久也。  又遠也。 《左傳·哀二十三年》以肥之得備彌甥也。 《註》彌遠也。  又祲也。 《周禮·春官·𦕑祲》掌十煇之法,七曰彌。 《註》彌者,白虹彌天也。  又彌縫,補闕也。 《易·繫辭》彌綸天地之道。 《疏》彌,謂彌逢補合。 《左傳·僖二十六年》彌縫其闕。  又彌彌,猶稍稍也。 《前漢·韋賢傳》彌彌其失。  又彌龍,車飾。 《史記·禮書》彌龍所以養威也。 《註》索隱曰:謂金飾衡軛爲龍。  又扞彌,國名。 《前漢·西域傳》扞彌國,今名寧彌。  又姓。 《廣韻》三輔決錄有新豐彌升。  又羌複姓,後秦將軍彌姐婆觸。  又《類篇》綿批切,音迷。嫛彌,嬰兒也。 《禮·雜記》中路嬰兒失其母焉。 《註》嬰,猶嫛彌也。  又《韻會》母婢切,彌上聲。 《類篇》止也。 《韻會》息也。 《周禮·春官·小祝》彌災兵。 《前漢·李廣傳》彌節白檀。 《註》彌節,少安之意。 《韻會》通作弭。

『陀』

《廣韻》徒何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何切,𠀤音駝。 《玉篇》陂陀,險阻也。 《爾雅·釋地註》陂陀,不平。 《博雅》陂陀,衺貌。 《玉篇》俗作陁。 《集韻》同岮。  又沙陀,後唐始興之地。 《五代史·唐本紀》別自號曰沙陀。沙陀者,大磧也,在金莎山之陽蒲類海之東。  又補陀,山名,在明州昌國海中。  又音遲。 《司馬相如·上林賦》巖陀甗錡。 《註》陀,音遲。郭璞曰:陀,崖際。○按漢書陀作阤,音豸。  又《集韻》待可切,音舵。與阤同。 《淮南子·繆稱訓》岸崝者必陀。 《集韻》本作阤。或作陊。

『佛』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符勿切,音咈。 《說文》見不諟也。  又仿佛亦作彷彿,髣髴。 《揚雄·甘泉賦》仿佛其若夢。 《班固·幽通賦》夢登山而迥眺,覿幽人之髣髴。 《漢書》作仿佛。  又捩也。 《禮·曲禮》獻鳥者,佛其首,畜鳥則勿佛。 《註》恐鳥喙害人,爲小竹籠,以捩轉其首也。  又逆也,戾也。 《禮·學記》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揚子·法言》荒乎淫,佛乎正。與拂同。  又輝粲貌。 《黃香·九宮賦》銀佛律以順游。  又三佛齊,佛郞機,柔佛,皆外國名。  又佛桑,花名。  又姓。明佛正。  又佛佗。佛者,覺也。以覺悟羣生也。  又《集韻》《正韻》𠀤蒲沒切,音浡。興起貌。 《荀子·非十二子篇》佛然平世之俗起焉。與浡勃通。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同弼。 《詩·周頌》佛時仔肩。 《毛傳》佛,大也。 《鄭箋》佛,輔也。  又叶方味切,音廢。 《前漢·司馬遷敘傳》學微術昧,或見仿佛疑殆匪闕,違衆忤世。 《正字通》世傳漢明帝永平七年,佛法始入中國,非也。秦時沙門室利房等至,始皇以爲異,囚之。夜有金人,破戸以出。漢武帝時,霍去病過焉支山,得休屠王祭天金人以歸,帝置之甘泉宮。金人者,浮屠所祠,今佛像卽其遺法也。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未之信。迨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以問於朝。傅毅以佛對曰:天竺國有佛,卽神也。帝遣中郞蔡愔及秦景使天竺求之,得佛經二十四章,釋迦立像,倂與沙門攝騰,竺法蘭東還。以是考之,秦西漢知有佛久矣,非明帝始也。  又古本列子周穆王篇,西域之國有化人,無西方聖人名佛之說,獨仲尼篇載孔子曰:西方之人有聖者。蓋假借孔子之語也。《字彙》沿《正韻》,改化人爲聖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