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时常发生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牛奶,鸡汤之类,为了医生所嘱也隔三差五地吃着。”
见“隔三岔五”。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皇阿玛~地关照我,要养身,要知冷暖。”
遮断:~开。~离。~绝。~断。阻~。 相去有一段距离:~壁。~年。~行(háng )。~岸观火(喻见人遇到困难,漠不关心,采取观望或看热闹的态度)。~墙有耳。 思想感情有距离:~阂。~膜。~心。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错误:话说~了。 不相当,不相合:~不多。 缺欠:还~十元钱。 不好,不够标准:~等。成绩~。
不同,不同之点:~别。~距。~额。~价。 大致还可以:~可。 错误:~错。偏~。~池。 数学上指减法运算中的得数:~数。四减二的~是二。
派遣去做事:~遣。 旧时称被派遣的人:~人。解~。 被派遣去做的事:~事。公~。出~。
〔参(cēn)~〕见“参”。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彩。~官。~谷。~金。~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行(指金、木、水、火、土)。~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脏(指心、肝、脾、肺、肾)。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唐韻》古核切《集韻》《韻會》各核切《正韻》各頟切,𠀤音膈。 《說文》障也。 《玉篇》塞也。 《史記·秦始皇紀》防隔內外。 《前漢·常惠傳》欲隔絕漢。 又通作鬲。 《荀子·大略篇》鬲如也。 《註》謂鬲絕於上。 《史記·大宛傳》鬲漢道焉。 《前漢·薛宣傳》西州鬲絕。 又《陸厥與沈約書》一家之文,工拙壤鬲。 又《韻會小補》叶訖得切,音祴。 《柳宗元·懲咎賦》讒妬結而不戒兮,猶斷斷於所執。勢危疑而多詐兮,逢天地之否隔。○按正字通引柳賦云,質韻音屹,固非。而韻會小補叶訖得切,亦謬。得在職韻,執在緝韻,職緝不相通,以隔叶執,不當作訖得切。 又與融通。 《史記·秦始皇紀》昭隔內外,靡不淸淨,施於後嗣。 《註》隔,一作融。
『三』《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差』《唐韻》《集韻》《韻會》初牙切《正韻》初加切,𠀤音杈。 《說文》貳也,不相値也。 《徐鍇曰》左于事,是不當値也。 《廣韻》舛也。 《韻會》差錯之義。 《書•呂𠛬》察辭于差。 《前漢•東方朔傳》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又《爾雅•釋詁》擇也。 《釋文》差音㐅。 《詩•小雅》旣差我馬。 又《廣韻》楚宜切《集韻》《韻會》叉宜切《正韻》叉茲切,𠀤音縒。 《廣韻》次也,不齊等也。 《后漢荀爽傳》天子娶十二,諸侯以下各有等差。 又《玉篇》參差,不齊也。 《韻會》參差,亂絲貌。參相參爲參,兩相參爲差。 《詩•周南》參差荇菜。 《風俗通》舜作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其形參差,象鳳翼。 又《韻會》參差,洞簫也。 《楚辭•九歌》吹參差兮誰思。 又《韻會》差池,燕飛也。 《詩•邶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又《唐韻》楚佳切。 《集韻》《韻會》《正韻》初佳切,𠀤音釵。 《韻會》差使也。 《唐宣宗詔》凡役事委令輪差。 又擇也。 《廣韻》𥳑也。 《詩•𨻰風》穀旦于差。 《釋文》差,鄭初佳反。王音嗟。徐七何反。 又《廣韻》差殊,亦不齊。 《禮•王制》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爲差。 《釋文》差,初佳反。徐,初宜反。 又僭差。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軍禮同邦國。 《註》同謂威其不協僭差者。 《釋文》差,初佳反。 又《韻會》夫差,吳王名。 又差分,算法。 《周禮•地官•九數註》有差分,今有重差。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倉何切,音磋。 《集韻》淅也。 《禮•喪大記》御者差沐于堂上。 《註》差,淅也。淅飯米取其潘爲沐也。 又《韻補》差,過也。 《屈原•離騷》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 又《韻會》景差,楚人名。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楚懈切,釵去聲。 《廣韻》病除也。 《集韻》瘉也。 《魏志•張遼傳》疾小差。 又《韻會》差,較也。 《左傳•宣十二年註》拔旗投衡使不帆,風差輕。 《釋文》差,初賣反。 又《集韻》楚嫁切,杈去聲。差異也。 《韓愈•瀧吏詩》颶風有時作,掀簸眞差事。 又與磋通。 《韻會》磋或作差。 又《集韻》古與嗟通。註詳口部十畫。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咨邪切,音罝。 《玉篇》嗟歎也。 《廣韻》咨也。 《集韻》一曰痛惜也。 《爾雅·釋詁》嗟,𨲠也。 《釋名》嗟,佐也。言不足以盡意,故發此聲以自佐也。 《書·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 《詩·周南》嗟我懷人。 又《齊風》猗嗟昌兮。 《疏》猗是心內不平,嗟是口之喑咀,皆傷歎之聲。 《禮·檀弓》嗟來食。 《廣韻》同𧨁。 《集韻》本作𧪰,亦書作𧪘。 又《集韻》遭哥切,音䦈。 《易·離卦》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 《音義》王肅讀遭哥切《阮籍·詠懷詩》李公悲東門,蘇子狹三河。求仁自得仁,豈復歎咨嗟。 又《韻會補》子夜切,音借。同唶。 《三蒼詁》咄嗟,易度也。猶言呼吸之閒。字本作唶。古有咄唶歌。世說石崇作豆粥,咄嗟而辦。
『五』《唐韻》《韻會》疑古切《集韻》《正韻》阮古切,𠀤音午。 《增韻》中數也。 《易·繫辭》天數五,地數五。 《書·武成》列爵惟五。 《詩·鄘風》良馬五之。 又格五。 《後漢·梁冀傳》能挽滿,彈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錢之戲。 《註》行棊相塞謂之簺,簺有四采,簺白乗五是也。至五卽格不得行。 又《辛氏三秦記》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又十五夜曰三五。 《謝靈運詩》期在三五夕。 《崔曙詩》秒冬正三五,日月遙相望。 又姓。漢五京。 又第五,五鹿,皆複姓。崔曙《早發交崖山還太室作》:仲冬正三五,日月遙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