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慑:震惊恐俱。使人们受到震动而害怕。
震慑:震惊恐俱。使人们受到震动而害怕。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任隗传》:“窦宪秉权,专作威福,内外朝臣莫不震慑。”
述宾 慑,恐惧、害怕。震动、慑服人心。峻青《海啸》2章10:“这声音仿佛是从地层的深处发出似的,沉闷而威严,有着一种~的力量。”△褒义。多用于描写对人们心理产生巨大影响方面。→惊心动魄
疾雷(霹雳)使物体振动:“~夷伯之庙”。~霆。 雷:“烨烨~电。” 巨大的力等使物体剧烈颤动:~撼。~荡。~颤。~响。~动。声~遐迩。 迅速或剧烈地颤动:地~。身子不由得一~。 特指“地震”:~灾。~源。~中。~级。~情。防~。抗~。余~。 〔~旦〕佛教经籍中的译名,指中国。 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惊。~怒。~骇。~慑。
恐惧,害怕:~服。~惮。~息。 威胁,使恐惧:威~。震~。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唐韻》章刃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刃切,𠀤音振。 《說文》劈歷振物者。从雨辰聲。 《註》徐鉉曰:今俗別作霹靂,非是。 《易·說卦》震爲雷。 《詩·小雅》㷸㷸震電。 《傳》震,雷也。 《春秋·僖十五年》震夷伯之廟。 《疏》雷之甚者爲震。 《釋名》震,戰也。所擊輒破,若攻戰也。 又卦名。 《易·說卦》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又《易·說卦》震,動也。 《書·舜典》震驚朕師。 《盤庚》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 《詩·周頌》薄言震之。莫不震𤴁。 《春秋·文九年》地震。 《疏》公羊傳曰:震者何,動地也。 《周語》伯陽父曰陽伏而不能出,隂迫而不能𤇏,於是有地震。 又《爾雅·釋詁》震,懼也。 《易·震卦》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又《廣韻》威也。 《易·未濟》震用伐鬼方。 《詩·大雅》王奮厥武,如震如怒。 又《廣韻》起也。 《易·雜卦傳》震,起也。 又《公羊傳·僖九年》葵丘之會,桓公震而驚之,叛者九國。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 又《爾雅·釋詁》娠,震動也。 《註》娠,猶震也。 《疏》大雅生民云:載震載夙。昭元年左傳曰:邑姜方震大叔。哀元年左傳曰:后緡方震。皆謂有身爲震,故云娠猶震也。 又《書·禹貢》震澤底定。 《傳》震澤,吳南太湖名。 又《集韻》升人切,音申。與娠同。女姙身動也。 《左傳·震動釋文》震又音申,懷姙也。 《集韻》通作㑗。 又《集韻》一曰官婢女隷謂之娠。 又《韻會》《正韻》𠀤之人切,音眞。怒也。 《班固·東都賦》赫然發憤,應者雲興。霆擊昆陽,憑怒雷震。 《前漢·敘傳》票騎冠軍,猋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 《註》師古曰:震音之人反。 又《字彙補》震旦,中國也。 《梁書》盤盤國稱梁主爲震旦天子。从之人切。
『人』《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𠀤音仁。 《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 《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 《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又一人,君也。 《書·呂𠛬》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 《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 又二人,父母也。 《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 又官名。 《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 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 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 又姓。明人傑。 又左人,聞人,俱複姓。 又《韻補》叶如延切,音然。 《劉向·列女頌》望色請罪,桓公嘉焉。厥後治內,立爲夫人。
『心』《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 《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 《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 《玉篇》《廣韻》𠀤訓火藏。 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 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 又本也。 《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 《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 《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 《註》得氣之本也。 《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 又中也。心在身之中。 《詩序》情動于中。 《正義曰》中謂中心。凡言中央曰心。 《禮·少儀》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 《註》不提心,謂不絕中央也。 《古歌》日出當心,謂日中也。 《邵雍淸夜吟》月到天心處,言月當天中也。 又東方五度,宿名。 《史記·天官書》心爲明堂。 又《禮·明堂位》夏后氏祭心。 《註》氣主盛也。 又《月令》季夏祭先心。 《註》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則心爲尊也。 又去聲。 《吳棫·韻補》息吝切。 《外紀》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爲心。下心字去聲。 又叶思眞切,音新。 《前漢·安世房中歌》我定歷數,人告其心。敕身齊戒,施敎申申。 又叶先容切,音松。 《詩·大雅》吉甫作頌,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前漢·禮樂志》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 又叶思征切,音騂。 《揚子·太𤣥經》勤于心否貞。 又叶桑鳩切,音修。 《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簫叶疏鳩切。 又叶思敬切,音性。 《王微觀海詩》善卽誰爲御,我來無別心。聊復寓兹興,兹興將何詠。 《說文》長箋》借華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蘊同文諸書,各以意闡古文,與今文稍遠,槪不泛引。 《類篇》偏旁作忄。亦作㣺。◎按《字彙》《正字通》心俱音辛,誤。辛在眞韻,齊齒音也。心在侵韻,閉口音也。如心字去聲,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蓋信字爲眞韻內辛字之去聲,乃齊齒音也。若侵韻內心字之去聲,乃閉口音,有音而無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類是也。蓋齊齒之辛,商之商也,閉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無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