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巾校尉


   东汉 职官名。 光武 建武 三年初置青巾左校尉官,十五年改青巾校尉为越骑校尉。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后诗文中亦用以泛指武职官员。 唐 韩翃 《送刘将军》诗:“青巾校尉遥相许,墨矟将军莫大夸。”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īng jīn xiào wèi
成语简拼 qjxw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东汉 职官名。 光武 建武 三年初置青巾左校尉官,十五年改青巾校尉为越骑校尉。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后诗文中亦用以泛指武职官员。 唐 韩翃 《送刘将军》诗:“青巾校尉遥相许,墨矟将军莫大夸。”


出处典源

成语典故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建武九年,‘三月辛亥,初置青巾左校尉官。’十五年,‘改青巾校尉为越骑校尉。’” “青巾校尉”原是东汉时设置的军事官名,后用为典,常代指军队将领。 唐.韩翃《送刘将军》:“青巾校尉遥相许,墨槊将军莫大夸。”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深绿色或浅蓝色:~绿。~碧。~草。~苔。~苗。~菜。~葱。~山绿水。~云直上。万古长~(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情永远不衰)。 绿色的东西:踏~。~黄不接。 靛蓝色:靛~。~紫。~出于蓝,胜于蓝。 黑色:~布。~线。~衫。~衣。 喻年轻:~年。~春。~工。 竹简:~简。~史(原指写在竹简上的记事,后指史书,如“永垂~~”)。

擦东西或包裹、覆盖东西的用品,多用纺织品制成:手~。围~。领~。枕~。餐~。~帼(“帼”是古代妇女的头巾,指妇女,如“~~英雄”)。

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园。~长。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尉(统带一校的军官)。

比较:~场。 查对、订正:~勘。~订。~对。

古代官名,一般是武官:县~。都~。卫~。太~。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下:~官。少~。上~。 〔~氏〕地名,在中国河南省。 姓。

〔~迟〕复姓。 〔~犁〕地名,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巾』

《集韻》《韻會》《正韻》𠀤居銀切,音䘜。 《說文》佩巾也。 《禮·內則》盥卒授巾。 《註》巾以帨手。  又《正韻》蒙首衣也。 《玉篇》佩巾,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 《急就篇註》巾者,一幅之巾,所以裹頭也。 《揚子·方言》覆結,謂之幘巾。 《釋名》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當自謹修於四敎也。  又《正韻》羃也。 《周語》靜其巾羃。 《註》巾羃,所以覆尊彝。  又被巾。 《揚子·方言》帍裱謂之被巾。 《註》婦人領巾也。  又《類篇》衣也。 《周禮·春官》巾車。 《註》巾猶衣也。 《疏》謂玉金象革衣飾其車,故訓巾猶衣也。  又《正韻》帉也。 《說文》楚謂大巾曰𢁥。  又《揚子·方言》蔽厀,魏宋南楚之閒謂之巨巾。  又《急就篇註》巾,一曰裹足之巾,若今裒足布也。  又巾車,官名。 《周禮·春官·巾車註》巾車,車官之長。  又《五音集韻》姜螼切,音巹,飾也。  又《集韻》《類篇》𠀤香靳切,音焮。義同。

『校』

《唐韻》《正韻》古孝切《集韻》《韻會》居效切,𠀤音敎。 《說文》木囚也。 《徐曰》校者,連木也。 《易·噬嗑》屨校滅趾。 《疏》謂梏其行,卽械也。  又角也,報也。 《論語》犯而不校。  又考校。 《禮·學記》比年入學,中年考校。  又比校。 《周禮·天官》小宰比官府之具。 《註》比校次之。 《疏》使知善惡足否也。  又檢校。 《前漢·食貨志》貫朽而不可校。  又遮木以闌禽獸曰校。 《漢成帝紀》大校獵。  又訂書曰校。 《前漢·劉向傳》詔向校中五經秘書。  又《小爾雅》戰交曰校。  又《唐韻》《韻會》胡敎切《集韻》後敎切《正韻》胡孝切,𠀤音效。學宮名。夏曰校。校者,敎也,鄕學爲校。 《左傳·襄三十一年》鄭人游于鄕校,以論執政。 《前漢·平帝紀》郡國曰學,侯國曰校。  又支木爲欄格以養馬曰校。 《周禮·夏官·校人之職》六廏成校,校有左右,爲十二閑。  又軍部有闌格者亦曰校。 《前漢·百官表》司隷校尉,城門校尉。 《𠛬法志》內增七校。 《釋名》校,號也。將帥號令之所在也。  又姓。 《統譜》唐校傑,天寶中士曹。  又《集韻》吉巧切《韻會》《正韻》古巧切,𠀤音絞。疾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引之則縱,釋之則不校。  又《集韻》《類篇》𠀤何交切,音肴。枋也。豆中央直者爲校。 《禮·祭統》夫人薦豆執校。  又《集韻》下巧切,音骹。几足也。俎几之下橫木爲足者。 《禮·士昏禮》主人拂几授校。 《註》胡飽切。  又《集韻》丘交切,音敲。義同。

『尉』

《廣韻》於胃切《集韻》《韻會》《正韻》紆胃切,𠀤音畏。 《說文》从上按其下也。从𡰥从火,从又持火,所以㷉繒也。隸作尉。 《廣韻》𠋫也,安也。  又官名。 《黃震曰》尉,古司𡨥官,至秦漢改今名。義取除姦,安良民也。 《後漢·光武紀》廷尉,秦官,聽獄必質於朝廷,故曰廷尉。尉,平也。 《史記·張釋之傳》今旣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  又《百官志》太尉,秦官,掌軍事。 《應劭曰》自上按下曰尉,武官悉以爲稱。  又縣尉。 《漢官儀》大縣兩尉,長安四尉,分左右部。五代時,尉皆軍校爲之,建隆閒詔諸縣,置尉一員,在主簿下。  又姓。鄭大夫尉止。  又尉遲,複姓。  又《集韻》於勿切,音鬱。 《風俗通》火斗曰㷉。 《韻會》說文,持火所以申繒,音畏。今俗又加火作熨,音鬱。 《正字通》尉本作𤈫,或書作㷉。俗从小作尉。慰安之慰亦借㷉。申繒用火,从小者,从火之譌。㷉斗作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