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容宛在


   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īn róng wǎn zài
成语注音 一ㄣ ㄖㄨㄥˊ ㄨㄢˇ ㄗㄞˋ
成语简拼 yrw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as if the person were still alive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搅肠,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成语典故

谓人的声音容貌如在眼前。多用作对死者的吊唁之词。宋.司马光《王朝议哀辞二首》之一:“音容宛在目,争免净飘零。”亦作“音容若在”。唐.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遣使奠斝,百酸搅肠,音容若在,曷日而忘?”亦作“音容如在”。清.张南庄《何典》八回:“真堪爱,如花似玉风流态。风流态,眠思梦想,音容如在。” 见“音容如在”。唐·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遣使奠斝,百酸搅肠,~,曷日而忘?”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声~。~乐(yuè)。~律。~色。~量。~区。~韵。~像。~容(声音、容貌)。弦外之~。 信息,消息:~信。佳~。~讯。

包含,盛(chéng):~器。~量(liàng )。~积。~纳。无地自~。 对人度量大:~忍。宽~。 让,允许:~让。不~人说话。 相貌,仪表,景象,状态:~止。~颜。~光。~貌。仪~。军~。市~。阵~。姿~。 或许,也许:~或。 姓。

曲折:委~。~妙(声音婉转动听)。~转(zhuǎn )(①辗转;②同“婉转”)。 仿佛:~然。~如。~若(仿佛,好像)。 姓。

〔大~〕古代西域国名,在中亚西亚。

存,居:存~。健~。青春长~。 存留于某地点:~家。~职。~位。 关于某方面,指出着重点:~于(a.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为内容;b.决定于)。~乎。事~人为。 表示动作的进行:他~种地。 介词,表示事情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逃。~望。~握。~理。~朝(cháo )。~野。~世。 和“所”连用,表示强调:~所不辞。无所不~。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音』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今切,音隂。 《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 《書·舜典》八音克諧。 《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 《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 《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 《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 《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爲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卽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又《易·中孚》翰音登于天。 《禮·曲禮》雞曰翰音。  又姓。見《姓苑》。  又《正韻》於禁切。與䕃通。 《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 《杜預註》音,所茠䕃之處。古字借用。○按註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𠀤不作去聲讀,正韻非。

『容』

《廣韻》《集韻》《韻會》𠀤餘封切,音融。 《說文》盛也。从宀从谷。 《徐鉉曰》屋與谷,皆所以盛受也。 《增韻》受也,包函也。 《易·師卦》君子以容民畜衆。 《書·君𨻰》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註》謂包之也。  又《唐書·狄仁傑傳》婁公盛德,爲所包容久矣。  又儀容也。 《禮·冠義》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 《射義》試之於射宮,其容比於禮,其節比於樂。  又《玉藻》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遫,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  又從容,安也。 《書·君𨻰》從容以和。 《中庸》從容中道,聖人也。  又《爾雅·釋器》容謂之防。 《郭璞註》形如今牀頭小曲屛風,唱射者所以自防隱也,所以容身防矢也。  又禮官曰容。 《禮·樂記》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 《註》容謂禮樂之官。使之檢視殷家禮樂之官,而復其位。 《前漢·儒林傳》徐生善爲容。是善禮樂者謂之容也。  又飛揚貌。 《楚辭·九章》紛容容之無經兮。  又《禮·內則》佩容臭。 《註》香物也。助爲形容之飾,猶後世香囊也。  又紗之輕者曰輕容。 《唐苑類》輕容,無花薄紗也。  又州名。古象郡地,唐置容州。  又姓。八凱仲容之後。 《禮記》有徐大夫容居。  又慕容,複姓。  又《集韻》尹竦切。與慫慂之慂同,勸也。  又《正字通》余壟切,音涌。 《前漢·郊祀歌》神之行,旌容容。  又與頌通。 《說文》貌也。从頁,公聲。 《徐曰》此儀容字。歌頌者,美盛德之形容,故通作頌。後人因以爲歌頌字。 《前漢·惠帝紀》有罪當盜械者,皆頌繫。 《顏師古註》古頌與容同。 《𠛬法志註》頌謂寬容之,不桎梏也。  又叶與章切,音陽。 《韓愈·獨孤申叔哀辭》如聞其聲,如見其容。嗚呼遠矣,何日而忘。  又《參同契》天道甚浩廣,太𤣥無形容。虛寂不可覩,匡郭以消忘。

『宛』

《唐韻》《正韻》於阮切《韻會》委遠切,𠀤音琬。 《說文》屈草自覆也。  又宛然猶,依然。 《詩·秦風》宛在水中央。 《註》宛然,坐見貌。 《魏風》好人提提,宛然左辟。 《註》宛然,讓之貌。  又丘名。 《爾雅·釋丘》宛中,宛丘。 《又》丘上有丘爲宛丘。 《註》宛謂中央隆高。  又平聲。 《玉篇》《集韻》《類篇》𠀤於袁切,音鴛。大宛,西域國名,去長安萬二千五百里。  又縣名。 《一統志》宛,本申伯國,春秋時屬晉,戰國爲韓宛邑,秦爲宛縣,漢因之,明屬南陽府。  又姓。 《左傳》鄭大夫宛射犬,楚大夫宛春。  又去聲,於願切,音苑。小也。 《詩·小雅》宛彼鳴鳩。 《註》宛,小貌。  又入聲,紆勿切,音鬱。 《史記·倉公傳》寒濕氣宛。與苑鬱通。  又叶於云切,音熅。 《前漢·班固敘傳》漢武勞神,圖遠甚勤。王師嘽嘽,致誅大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