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而动


   顺应时势而行动。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ùn shí ér dòng
成语注音 ㄕㄨㄣˋ ㄕˊ ㄦˊ ㄉㄨㄥˋ
成语简拼 ssed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順時而動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顺应时势而行动。


近义词



成语示例


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顺时而动,用晦而明。”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成语典故

《左传.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后因以“顺时而动”谓顺应时势而行动。三国 魏 嵇康《幽愤诗》:“顺时而动,得意忘忧。”唐 王勃《益州夫子庙碑》:“顺时而动,用晦而明。” 偏正 顺应时势而采取行动。语本《左传·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三国魏·嵇康《幽愤诗》:“~,得意忘忧。”△用于描述擅长依时而变的人事。 →与时俱进 ?固步自封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下。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使开始发生:发~。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非静止的:~画。 可变的:~产。 行为:举~。~作。 常常:~辄得咎。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而』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 《正韻》如支切,音兒。 《說文》頰毛也。 《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 《註》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 《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 《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 《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 《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 《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 《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 《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